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有妇人惊欠伸 觉:睡醒 B.几欲先 走:步行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宾客意舒 少:稍微

2.下面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京中\有\善口技者 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口技人\坐\屏障中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段先从正面描写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单声到混声的变化,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写听众的反应,主要是描绘他们的表情和动作,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C.文段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多种声音的交响,语气急促,突出了高潮到来的气势。

D.文段选自清代人张潮所写的《口技》,《口技》是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中的一篇。

1.B

2.B

3.D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军中多务(用) B.更刮目相待(就)

C.蒙始就学(于是,就) D.结友别(而且)

2.下列成语既不出自本文,又与本文无关的一个是( )

A.吴下阿蒙 B.鞠躬尽瘁

C.刮目相待 D.开卷有益

3.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可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别人,对别人的进步应给以肯定。

B.我们没有必要成为全才,但要多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这是有好处的。

C.鲁肃对吕蒙的进步表示惊异,这从正面说明了吕蒙的进步之大。

D.从文段可知,我们不能找种种借口不学习,只要想努力,肯定会有收获的。

1.D

2.B

3.C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①志:意念,心情。②峨峨:山高耸的样子。③洋洋:盛大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所 念:

(2)乃琴而鼓之 援: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1)想  (2)取,拿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和“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有麦场 顾:顾及,顾虑 B.有剩骨 止:通“只”

C.屠自后断其 股:大腿 D.一狼其中 洞:动词,打洞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两狼并驱如故。

A.复投,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久,目似瞑,意暇甚。

C.无丝竹乱耳。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3.对“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B.路上有两只狼,紧紧在后面跟着。

C.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

D.路上遇到两只狼,跟随着走了很远。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狼》一文节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B.《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论。

C.《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记述的故事。

D.清朝的蒲松龄,号柳泉居士,唐朝的李白,号青莲居士,唐朝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1.A

2.C

3.A

4.D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出自《淮南子》)

【乙】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

【注】①刑天:炎帝近臣。②帝:黄帝。③干戚:干,盾牌(风神盾);戚,大斧。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颛顼争帝 乳

B.日月星辰移焉 时有物外之趣

C.地维 群响毕

D.怒而触不周山 葬常羊之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水尘埃归焉 潦:积水 B.怒而不周之山 触:碰、撞

C.干戚以舞 操:拿着,握在手里 D.地不东南 满:溢满

3.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怒而触不周之山

A.怒而\触不\周之山 B.怒\而触不周\之山

C.怒而触\不周之\山 D.怒而触\不周之山

1.B

2.D

3.D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问女何所 忆:回忆

B.东买骏马 市:集市

C.昨夜见军 帖:文告

D.对镜花黄 帖:通“贴”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文:将士们打了多年的仗,经历过多次战争,有的阵亡,有的回来了。)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C.可汗大点兵。(译文:皇上大规模地征兵。)

D.军书十二卷。(译文:征兵的名册有十二卷之多。)

3.下列与课文有关的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表现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B.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C.木兰不愿留在朝廷做官,说明她对功名利禄并不热衷。

D.本诗叙述有详有略,对木兰在战斗过程中的描写属于详写。

1.A

2.D

3.D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C.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2.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蒙辞以军中多务。

A.吕蒙因为军中事务繁忙而告辞。

B.吕蒙借军中事务多而推托。

C.吕蒙因为军中任务很多而拒绝。

D.吕蒙说军中事务太多了。

3.文段中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今天已经演变成了 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在今天的意思是

1.A

2.B

3.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看待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曰:“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乙)宾客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而窃听。炊忘著,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①著:放置。②箅(bì):煮食物用的竹屉子,使米不漏掉。③釜:锅。④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⑤糜:粥。⑥识:记住。⑦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元方入门不 顾:

(2)宾客陈太丘宿 诣:

(3)俱而窃听 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俱委窃听 相委

B.尊君在 炊何

C.仿佛志 下车引

D.去后俱窃听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叙述简要概括元方的形象。

5.甲、乙两文在人物表现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1.(1)回头看。(2)到。(3)丢下,舍弃。

2.A

3.(1)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用。(2)既然这样,只喝粥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干饭呢?

4.元方是一个知书识礼、聪敏好学、言辞犀利的孩子

5.都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都是由小事入手来表现人物。

文言文阅读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 ②齐己:唐朝和尚,善诗。 ③谒焉:拜见他。 ④矍然:惊讶的样子。 ⑤兼:提起。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 ⑦士林:读书人之中。

1下列语句中“之”意思字与【乙】文“一字之师”中“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凝之妻 B.其此之谓乎 C. 反击之力 D.下车引之

2.填空

【甲】文中描述了一个温馨的学习场景。谢安与他的子侄们在家中“讲论文义”,正赶上“雪骤”,于是他欣然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子侄们的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说“ ”;另一个是谢道韫把“白雪纷纷”比作“ ”,她的杰出表现,被后世赞为“ ”(A.咏雪之才 B.咏絮之才 C.咏诗之才)。【乙】文中齐己拜谒郑谷讨论诗文。郑谷只改一字,便使齐己的诗意境更加完美,成为齐己的“一字师”。古人强调,只要身边有可学之人,就应有虚心求教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 ,

3. 【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文人在赏雪时题诗的故事,但诗中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你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1.C

2第一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比拟  第二空:柳絮因风起第三空:B  第四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答案示例: 【甲】文诗句主要从雪花飘洒的情形来描写。【乙】文诗句主要写雪中梅花绽放的情形。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节选自《论语》)

【乙】人有从学者,遇①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注释:①遇: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著名学者。 ②渴:急切,迫切。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当以三余 以:

(4)冬者岁之余 岁: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语句。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2)其义自见 翻译:

3.两段文字中都有对学习方法的论述,请从两段文字中各选择一种,结合生活实际,说

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1.答案:(1)通“悦”,愉快 (2)疑惑  (3)用   (4)年

2.答案:(1)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书的意义自然显现。

3.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