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借)余 B.媵人持(热水)沃灌

C.从乡之先达(拿着)经叩问 D.不知口体之(奉献)不若人也

2.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1.D

2.B

(一)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①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选自《苕溪渔隐丛话》)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②。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③。’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南宋胡仔,号苕溪渔隐。②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③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世人作文字少(担心) B. 尝乘以文字问之(间隙)

C. 教有所(缺欠) D.身稼穑(弯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唯勤读书多为之 戍死者固十六七

B.此公其尝试者告人 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 三牲养,犹为不孝 孤有空明,犹鱼之有水也

D. 我何有 欲报之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②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4.从欧阳文忠的建议及皇甫谧的转变中你感悟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1.D     

2 A D

3. ①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②(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4.欧阳修认为写作没有别的捷径,唯有靠自身的勤奋多作,从中可以得出勤奋与多写对写作的重要作用;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勤学,并且在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这告诉我们学习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勤奋投入,就一定学有所成

滕文公(下)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②丈夫:成年男子。③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④命:教导。⑤夫子:丈夫。⑥妾妇:妇女。⑦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⑧ 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⑨ 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⑩ 由:沿着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顺为正者 ( ) ②焉得为大丈夫乎( )

天下之广居( ) ④往之家 (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3.请举两个实例说明你对孟子所谓“大丈夫”的理解

1. ①把    ② 这,这样的人   ③  居住   ④同“汝”,你 

2. (1)富贵不能使他心意迷惑,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3.示例:①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②闻一多一身正气,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作最后一次演讲

【甲】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丙】自表后主

诸葛亮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①伏念:俯伏而思念,表现臣子对君主的恭敬 ②屏黜:罢免 ③帛:丝织品,布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三臣于草庐之中 (4)斟酌损

(5)兴师 (6)仰于官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臣 家 成 都 有 桑 八 百 株 薄 田 十 五 顷 子 孙 衣 食 自 有 余 饶。

3.下列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臣卑鄙 B. 不别治生,长尺寸

C. 咨臣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负陛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从《蜀相》首句中的“寻”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根据三则材料,说说你对甲诗中“老臣心”的理解。

1. .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顾:拜访  ④益:增加 ,兴办  ⑤北:向北⑥悉:全部,都

2.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3.  D

4.(1)(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之间闻名显达。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有超出的财产,而(或以致)辜负了陛下的恩德。

5. “寻”字,表明有目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来。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6 .①这是一颗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老臣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出师未捷身先死”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以知道。

②这是一颗清廉不谋私的老臣之心,从“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可以知道。

③这是一颗知恩图报的老臣之心,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以知道。

④无意于功名的老臣之心,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以看出。

韦澳执法

上以京兆久不理,夏,五月,丁卯,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为人公直,既视事,豪贵敛手。郑光,宣宗之舅,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人患。积岁征租不入,韦澳擒而以械系之。及延英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澳具奏之,上曰:“卿拟如何处置?”澳曰:“臣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惜,如何?”澳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是使臣理畿甸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害,得宽重典,则是朝廷之法,独行于贫下,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再三干朕,卿与贷法得否?不然,重决贷死可否?”澳曰:“臣不敢不奉诏,但许臣且系之,俟征积年税物毕放出,亦可为惩戒。”上曰:“可也。”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注释】①延英:宫殿名。 ②畿甸: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如此 (2)澳奏之

(3)征积年税物毕放出 (4)朕为郑光故卿法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

积岁征租不入,韦澳擒而以械系之。

4. 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韦澳、宣宗、庄吏,请你选择其中一人,就他们的所作所为发表你的看法。

1. 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2.确实   详细  等待   阻挠

3. 多年的租税不交官府,韦澳将他逮捕并锁了起来。

4.韦澳:公正执法,不怕得罪权贵。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③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④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④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朝议遣玄北     讨:__________

(2)又重其不以爱憎善  匿: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像恶狼一样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

B.已经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阴的虎。

C.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D.已经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阴的老虎。

3.国家危亡之时,郗超力排众议,支持谢玄,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写“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对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讨伐。 (2)隐藏。                  

2.C

3.宽容大度,爱才惜才,热爱国家。

4.侧面烘托郗超的评价是正确的,并赞美郗超的美德。

阅读《捕蛇者说》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敢安毒耶?”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悍吏来吾乡 无案牍劳形B.殚其地之 则无法家拂士

C.退而甘其土之有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未若吾赋不幸之甚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出焉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向: 病:

(2)往往而死者相也 藉: (3)以尽吾齿 齿:

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而乡邻之生日蹙。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5.文段中提到蒋氏“熙熙而乐”,《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了“太守之乐”,从内容和写作意图来看,这两种“乐”有何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链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材料链接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

1.A     

2.    向:假使,假如    病:贫困     藉:垫     齿:年龄

3.而/乡邻之生/日蹙片          

4.(1)你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可(你不知道,)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2)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5.蒋氏的“乐”并非是真正的乐,这短暂的乐是用一年犯两次死亡的危险换来的,是命运悲惨的体现。作者写蒋氏的乐是为了突出百姓生活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及对赋税制度的不满。
欧阳修“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因其施政有方,人们幸福安宁而乐,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解析:

核工记 宋起凤[清]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注释】①季弟:最小的弟弟。古代汉语中排行:伯(孟)、仲、叔、季。②雉(zhì):城墙垛子。

③司更:管理打更。④桴(fú)鼓:鼓槌。⑤枕:临,靠近。⑥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借代和尚。

⑦几jī:靠着茶几。⑧舣(yǐ)舟:划船靠岸。⑨阜fù:土山。⑩月晦huì半规:月亮昏暗呈半圆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

①长五分许(   )②类司更卒(   )③近滩维一小舟(   )④睡足徐兴(   )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菊之爱C.花之君子者也D.何陋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核向背皆山。译文:

②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译文:

4本文与《核舟记》都是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核舟记》介绍的是核舟,突出的是“

”(原文填空)的主题,本文介绍的是________,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的意境。从结构上看,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的结构,其中的主体部分采用了________说明顺序。

1 ①许(左右)②类(像)③维(绑,系,拴)④徐(慢慢地)

2C

3①桃核正面和背面雕刻的都是山。②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

4“大苏泛赤壁云”;桃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总分总;空间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以是人多以书余(2)同舍生皆绮绣(3)媵人持沃灌(4)无鲜肥滋味之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1(1)借(2)通“披”,穿(3)热水(4)鱼肉

2(1)抄录完毕,就跑着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时间

(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识。

31、家贫,无书,无师,趋百里外求学,吃穿都很差2勤且艰3以中有足乐者

41,、学习要勤奋2、求师要诚心3、求学需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行( ) (2)后乃至(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2.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3.(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4.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