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敌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宣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注]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1.下列句中的“以”与“权以问仪”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皆以美于徐公
2.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仪善其计 善: ②固辞不受 固:
③大破之 破: ④权遂舍之 舍:
4.翻译下列句子。
(1)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2) 问果他家。
1(B)
2 ( C )
3.①以……为善,赞赏、赞成) ②坚决
③打败 ④通“赦”,赦免。答对通“赦”或赦免都对
4. (1)当时在座的人都害怕吕壹,一起说听说过这事,只有是仪说没听说过。
(2) 一询问,果然是别人家。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渔人甚异之 便要还家___________
缘溪行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提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对其内容分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 )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儒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 肆:尽力。② 靡:没有。③ 暧:隐蔽。④ 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 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儒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含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通过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
5.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异:对……感到奇怪;要:同“邀”,邀请;
缘:沿着;交通:交错相通
2、D
3、①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②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4、C
5、①桃花源中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几百年来,生活幸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两汉魏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所以知道世上的事后皆叹惋。②害怕世人知道,被官府发现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③作者写世外桃源的幸福安宁,写他们的社会担心,正表现了现实的不合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激
2 .(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港渡者
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②以木简束书③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④:“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⑤。”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⑥,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⑦矣。予爽然⑧,思渡者言近道⑨。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庚寅:清顺治七年(1650年)。蛟川:浙江镇海。②小奚:小书童。③以木简束书:用木板夹住书。束:捆扎。④渡者:摆渡的人。⑤阖:关门。⑥仆:跌倒。⑦牡下:关门。⑧爽然:豁然开朗。⑨近道:很有道理。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一处)
理 书 就 束 而 前 门 已 牡 下 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2.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
3、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急躁鲁莽,就会给自己招来失败,欲速则不达。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
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 __ 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 _____ 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 ___;
1. (1)草木 (2)亡,通“无” (3)停止 (4)隔绝
2. 你太不聪明了。
3.(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 )
2.第2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是什么?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1.A 茂盛的样子。B 情趣。
2.水落石出 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3.环滁皆山也
4.野芳发而幽香
5.风霜高洁
6.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⑵饿其体肤( )
⑶人恒过( ) ⑷困于心衡于虑(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排比论证,真实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主要强调了主观方面的作用。
C.文章第②段先从反面论证人不能沉迷安乐,再从正面论证国家要有忧患意识,论证思路清晰。
D.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才揭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
12.结合选文与材料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材料二: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a94fd4c45abf04d1.jpg]
[e7569e7ffa4d8b51.jpg]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 必先苦其心志( ) (4)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因素是什么?
5、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
1、1)举:被选拔,被任用。(2)拂:通弼“辅佐”
(3)苦:使、、、、、、痛苦。(4)喻:了解,明白。
2、(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艰苦环境的磨练。
5、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借)余 B.媵人持汤(热水)沃灌
C.从乡之先达执(拿着)经叩问 D.不知口体之奉(奉献)不若人也
2.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1.D
2.B
(一)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①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选自《苕溪渔隐丛话》)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②。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③。’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南宋胡仔,号苕溪渔隐。②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③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世人患作文字少(担心) B.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间隙)
C. 教有所阙(缺欠) D.躬身稼穑(弯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孤之有空明,犹鱼之有水也
D. 于我何有 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②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4.从欧阳文忠的建议及皇甫谧的转变中你感悟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1.D
2 A D
3. ①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②(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4.欧阳修认为写作没有别的捷径,唯有靠自身的勤奋多作,从中可以得出勤奋与多写对写作的重要作用;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勤学,并且在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这告诉我们学习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勤奋投入,就一定学有所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