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四川省安岳县永清责任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年轻人,指他的学生)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1.填空:

甲段文字选自《 》,“说”是古代的一种(  ),跟现在的(  )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作者(  )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乙段文字选自《 》

2.在甲、乙段中分别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甲: 乙:   

3.写出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

(1)苛政猛虎也 ( ) (2)昔日吾舅死虎 ( )

(3)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 )(4)之哭也 ( )

4.翻译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5.甲段文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乙段文字,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评价?

1.捕蛇者说,文体,杂文,柳宗元,唐,礼记。

2.甲: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乙:苛政猛于虎也

3.(1)比(2)在(3)等待(4)你

4.(1)谁知道赋税的祸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2)孔子经过泰山傍边,有一位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5.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开放题,可答孔子有同情心、善于启发学生等。

(16届湖北省黄陂区部分学校九年级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帝臣僚择胜宴饮。当时随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殊,执政莫知所因。越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晏元献公:即晏殊,北宋著名词人。张文节:北宋大臣。 ②昆弟:即兄弟。 ③东宫官:指辅助太子的官。 ④除:任命官职。 ⑤因:依据。 ⑥事:侍奉。 体:规矩。 ⑦眷注:指皇上的眷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帝臣僚择胜宴饮 潭中鱼可百头B.值御试进士 而此地与余近

C.无钱不能出耳 无他,手熟尔D.公时贫甚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张文节荐之朝廷

A.指通豫南,达汉阴 B.胡不见我

C.舜发畎亩之中D.所欲有甚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下面对文本有关情节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晏殊做童子的时候便被推荐到朝廷,参加进士的应试。

B.皇上选拔晏殊做东宫官,是看中他不参加宴饮社交,注重学习,为人谨慎厚道。

C.晏殊没有参加宴饮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去参加。

D.晏殊得到朝廷的赏识主要是因为他刻苦学习。

4.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1.A

2.B

3.D

4.我十天前已经写过这篇赋了,有草稿还在,请另外命题。

阅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乎 ( )(2)不习乎( )

(3)六十而耳顺( )(4)子在上曰( )

(5)博学而志(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阐述了学和思的关系。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悦,愉快  (2)老师传授的知识  (3)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4)河流  (5)坚守,忠实

2、(1)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温习学过的知识能从中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3)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好学习的人,喜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略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必先其心志( )

②入则无法家士( )

③仆之( )

④官大者,主之(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②可以免于患乎?

译文:

3.【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4.【乙】文中狐丘丈人所说的“三患”具体指什么?【乙】文中画线句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1.(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

2.(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3.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三患”:人妒之、主恶之、怨归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死。孔子哭之,曰:“自吾有回,门人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亲(2)弟子为好学

(3)孔子曰(4)今也则

2、翻译下面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请用原文回答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1)更加(2)谁(3)回答(4)同“无”,没有。

2、有个叫颜回的学生爱好学习,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3、不迁怒,不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匹夫不可/夺志也?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博学而志( ) ②疏食饮水 ( )

不习乎( )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解释从上面几则语录中提炼出来的两个成语。

择善而从:

三省吾身:

5.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1.C

2⑴忠实,坚守    ⑵吃  ⑶老师传授的知识 ⑷普通人 

3.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⑵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流走的江水呀,日夜不停。

4.⑴选择优点学习。⑵多次反省自己。

5.孔子指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只学习而不思考或只思考而不学习的严重危害。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努力学习,刻苦奋斗,又要善于思考,把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日光下 ②不可久
斗折蛇行: 其境过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3.无水不成潭,水是潭的灵魂。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课文是怎样写水的?

答: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是如何理解柳宗元心情变化的?

答:

1.①通、通达②停留;③像北斗七星那样弯曲;④因为;

2. ①(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②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 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水的清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侧面描写:“全石以为底”,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4.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阅读下文

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指入侵的军队)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损害,毁坏)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这里是表示轻蔑的称呼),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吾今死矣,子可 ( ) (2)一郡并获(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

  4、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一句可以看出。

1离开、保全

败坏了道义只为了自己求生,哪里是我荀巨伯的所做所为呢?

2略

3、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不肯败义求生

4、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遂班军而还”一句可以看出。

两篇阅读

阅读下篇选文文

[甲]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乙]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1、甲选文选自课文《黔之驴》,作者是唐朝的乙选文选自小说集《 》,作者是 (朝代) (人名) 。

2、这两篇选文都是与动物有关,但是主旨是不一样的,甲文主旨是 ,乙文的主旨是:

1略

2略

(一)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问仪,仪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敌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

权遂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宣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注]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1.下列句中的“以”与“权问仪”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今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D.皆美于徐公

2.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仪其计 辞不受 固:

③大之 破: ④权遂之 舍:

4.翻译下列句子。

(1)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2) 问果他家。

1(B)  

2 ( C )

3.①以……为善,赞赏、赞成) ②坚决  

③打败   ④通“赦”,赦免。答对通“赦”或赦免都对

4. (1)当时在座的人都害怕吕壹,一起说听说过这事,只有是仪说没听说过。

 (2) 一询问,果然是别人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