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①。精裁密致②,璨若珠贝。当时流辈③咸推之。……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侧。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侔:相匹敌;②精裁密致:精心削减,缜密细致;③流辈:同辈;④窜逐:贬逐;⑤涉履蛮瘴:在南蛮瘴疠的地方;⑥崎岖堙厄: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隔篁竹(成林的竹子) B.宗元少聪警绝众(缺少)
C.不可久居(停留) D.为骚文十数篇(创作)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毒之乎 B. 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乃记之而去/当时流辈咸推之 D.下见小潭/明灭可见
3. 下列选项中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致。
B. 乙文从“宗元少聪警绝众”这一句可以看出,柳宗元从小就聪明机警。
C. 甲文是乙文中提到柳宗元“再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创作的。
D. 甲文的第二段实写水虚写鱼,写鱼的同时写水。
1. B(小时候)
2. D(A像\你 B清澈\冷清 C代指这件事\代指柳宗元 D看见)
3.D(实写鱼虚写水)
阅读《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①。
[注]紫衣:借指中书省的官位。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募能出之者 ②徐去其土
③一牛且数万斤 ④没于河
2. 选出与“募能出之者”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而忘操之
C.至之市 D.心之所向
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 文中的怀丙和尚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①募:聘请;招募 ② 徐:慢慢地 ③且:将近 ④没: 沉没
2、B
3.)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汇报了朝廷,皇上赏赐怀丙中书省的官位。
4.做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会把事情做成功的道理。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 (4)属引凄异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本文作者抓住三峡山和水的特征进行描写,从而表达情感。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说明。
山的特征:
水的特征:
作者的情感:
1、2(略)
3山:高峻、连绵
水:湍急、清澈
情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云归而岩穴暝( )
③伛偻提携( ) ④苍颜白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选出下列句中 “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一鼓作气,再而衰
B.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C.广起,夺而杀尉
D.云归而岩穴暝
4、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1、意:情趣 归:聚拢 (领着走的)小孩 脸色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2)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3、( B )
4、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
注释:(1)讴:无乐器伴奏唱歌。(2)于:向。(3)穷:(学)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5)止:挽留,劝阻。(6)郊衢:城外大道旁。(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解释加点字
(1)人不知而不愠 (2)薛谭乃谢求反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3.A.语段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章与B.语段《薛谭学讴》各讲了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4薛谭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是什么?他的优点恰好印证了上文A.语段《论语》所选章节中的哪一章?
1.(1)生气,发怒。(2)才。
2(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当老师了。
(2)秦青没有挽留他,在郊外的大道旁给他践行。
3学习要珍惜时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虚心学习。
4知错能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既已纳其自托 (2)遂携拯如初
(3)共园中锄菜 (4)又尝同席读书
2 、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宁读如故 B. 歆辄难之
温故而知新 华捉而掷去之
C.华捉而掷去之 D. 有乘轩冕过门者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 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4、甲文中的华歆是怎样的一个人?乙文所写的华歆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针对这种现象简要谈谈看法。
1 代词 (1)他的 (2)救助 (3)一起 (4)曾经
2A
3 世人凭借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的好坏 管宁将席子分成两半,与华歆分开来坐,对他说“您不是我的朋友了。”
4甲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乙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见财动心、贪恋富贵的人 ;人的性格具有多样性,看人要一分为二,分清主次。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1.膏,肥沃。2.靧(huì),洗脸。3.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4.泉,用泉水煮。
5.茗,煮茶。6.罍(léi),端着酒杯。7.蹇(jiǎn),骑驴。8.堕(huī)事:耽误公事。9.恶(wū)能:怎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则素湍绿潭( ) (2)悉为两段( )
(3)便实钉之( ) (4)未百步辄返( )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其虫旧曾有之 B. 风力虽尚劲 虽乘奔御风
C.而此地适与余近 思而不学则殆D.夫不能以游堕事 岁以大穰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4.选文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就
2 D
3(我这)才知道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4.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写法,体现了作者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①,民颇病涉②。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③,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蒢④、刍稿⑤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藤中,候干,则以水车汰⑥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陆途:陆路,地面上的道路。②病涉:文中指苦于涉水行走。③泽国:文中指低洼积水之地。④蘧蒢(qú chú):古代指用竹子或芦苇编织而成的席子,文中指芦席之类。⑤刍(chú)稿:文中指草把子。⑥汰(quán):本指河水下落,这里是“抽干水”、“把水排掉”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人皆伏其精练 ( ) (2)便实钉之 ( )
(3)但苏州皆泽国 ( ) (4)相去三尺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蘧蒢、刍稿为墙 以通南北之水
B.墙间六丈皆土 皆浅水
C.久欲为长堤 方为秋田之害
D.又为一墙,亦如此 匠师如其言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3)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4.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描述了巧修苏昆长堤之事,读了选文后,你们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1.同“伏”,佩服;用钉子钉;只,只是;距离
2. B
3.(1)(2)略
(3)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这条长堤)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4. 要因地制宜,做事不要很死板,要根据事情本身的特点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节奏。(划主要部分,只划一处)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2. 解释下列括号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虽有(至)道( )
3. 翻译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概括回答。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1、知 困 /然后 能 自 强 也;
2(1)甘美 (2)达到极点 。
3、略。
4、教学相长;
5、(1)学习要能联系实际;(2)教(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锻炼、得到提升
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虽有佳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长( )(4)教然后知困( )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5、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1、即使 因此 促进 不通 ,理解不了
2、(1)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2)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虽有佳肴-------不知其善也
5、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言之成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