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词语。
⑴猛浪若奔 ⑵互相轩邈 ⑶窥谷忘反 ⑷晓雾将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
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 ”即可看出。
1.⑴奔马 ⑵比高远 ⑶ 同“返”,返回 ⑷消散
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颓”、“沉鳞”)
(2)(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 “从”、“东西”)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山水自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①作州之二年,构②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③记之。……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④,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⑤,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当地方官。②构:建筑。③巩:指曾巩,北宋散文家,因有欧阳修的推荐,才使曾巩的才能得到彰显,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④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⑤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 (2)树林阴翳 翳: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两个语段中都写到欧阳修的“乐”,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语段(一)中写“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语段(二)中写“公之作乐”,欧阳公真正的乐具体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4、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游历山水之间,先后建“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概括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1.(1)不久(2)遮蔽
2.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3.(1)与民同乐。 (2)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4.欧阳修是热爱自然山水、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人。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沿: ②虽乘奔御风 虽: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答:
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顺流而下 即使 快 全、都
2、(1)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确实是趣味无穷。
或: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答: [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大意对即可)
4. 答: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语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嫱,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然手须是手,足须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虽形气不同,掠须是掠,磔须是磔,千变万化,此不可移也。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纵其精神筋骨犹西施、毛嫱,而手足乖戾,终不为完人。杨朱、墨翟,贤辩过人,而卒不入圣城。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过此一路,乃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
(《梦溪笔谈·书法之道》)
【注】掠:汉字书写的笔划之一,即长撇。磔:汉字书写的笔划之一,即捺。磔,音zhé。杨朱:战国时代魏国思想家,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以物累。墨翟:即墨子,鲁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世 之 论 书 者 多 自 谓 书 不 必 有 法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作字亦然 (2)贤辩过人
(3)而卒不入圣城 (4)无迹可窥
3.翻译句子。
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
4.“过此一路 ”中的“此”指 (用原文回答),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5.本则笔记作者围绕书法之道阐述了哪两层含义?对作者提出的书法之道你是否认同呢?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1.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
2这样 超过 最终 看
3.完全得到老师的方法,法度齐备,仍然是“奴书”,但必须从这里入手。
4. 尽得师法,律度备全 比喻论证(答讲道理、摆事实亦可)
5.一、书法应当有相应的方法和标准,二、在此基础上要有突破和创新。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书法应在遵循标准、方法、规律的基础上突破陈规,才能进入书法的最高境界,不仅书法如此,艺术、生活、思想也是如此。(结合实际)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①。精裁密致②,璨若珠贝。当时流辈③咸推之。……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侧。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侔:相匹敌;②精裁密致:精心削减,缜密细致;③流辈:同辈;④窜逐:贬逐;⑤涉履蛮瘴:在南蛮瘴疠的地方;⑥崎岖堙厄: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隔篁竹(成林的竹子) B.宗元少聪警绝众(缺少)
C.不可久居(停留) D.为骚文十数篇(创作)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毒之乎 B. 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乃记之而去/当时流辈咸推之 D.下见小潭/明灭可见
3. 下列选项中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致。
B. 乙文从“宗元少聪警绝众”这一句可以看出,柳宗元从小就聪明机警。
C. 甲文是乙文中提到柳宗元“再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创作的。
D. 甲文的第二段实写水虚写鱼,写鱼的同时写水。
1. B(小时候)
2. D(A像\你 B清澈\冷清 C代指这件事\代指柳宗元 D看见)
3.D(实写鱼虚写水)
阅读《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①。
[注]紫衣:借指中书省的官位。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募能出之者 ②徐去其土
③一牛且数万斤 ④没于河
2. 选出与“募能出之者”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而忘操之
C.至之市 D.心之所向
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 文中的怀丙和尚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①募:聘请;招募 ② 徐:慢慢地 ③且:将近 ④没: 沉没
2、B
3.)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汇报了朝廷,皇上赏赐怀丙中书省的官位。
4.做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会把事情做成功的道理。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 (4)属引凄异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本文作者抓住三峡山和水的特征进行描写,从而表达情感。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说明。
山的特征:
水的特征:
作者的情感:
1、2(略)
3山:高峻、连绵
水:湍急、清澈
情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云归而岩穴暝( )
③伛偻提携( ) ④苍颜白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选出下列句中 “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一鼓作气,再而衰
B.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C.广起,夺而杀尉
D.云归而岩穴暝
4、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1、意:情趣 归:聚拢 (领着走的)小孩 脸色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2)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3、( B )
4、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
注释:(1)讴:无乐器伴奏唱歌。(2)于:向。(3)穷:(学)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5)止:挽留,劝阻。(6)郊衢:城外大道旁。(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解释加点字
(1)人不知而不愠 (2)薛谭乃谢求反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3.A.语段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章与B.语段《薛谭学讴》各讲了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4薛谭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是什么?他的优点恰好印证了上文A.语段《论语》所选章节中的哪一章?
1.(1)生气,发怒。(2)才。
2(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当老师了。
(2)秦青没有挽留他,在郊外的大道旁给他践行。
3学习要珍惜时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虚心学习。
4知错能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既已纳其自托 (2)遂携拯如初
(3)共园中锄菜 (4)又尝同席读书
2 、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宁读如故 B. 歆辄难之
温故而知新 华捉而掷去之
C.华捉而掷去之 D. 有乘轩冕过门者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 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4、甲文中的华歆是怎样的一个人?乙文所写的华歆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针对这种现象简要谈谈看法。
1 代词 (1)他的 (2)救助 (3)一起 (4)曾经
2A
3 世人凭借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的好坏 管宁将席子分成两半,与华歆分开来坐,对他说“您不是我的朋友了。”
4甲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乙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见财动心、贪恋富贵的人 ;人的性格具有多样性,看人要一分为二,分清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