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周敦颐《爱莲说》)

(乙)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2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注释】①蓊然:草木茂盛的样子。②漫然:随便的样子。③臭(xiù)味:气味。④孑孑然:孤单的样子。⑤偃蹇:高傲的样子。

(节选自明·唐顺之《竹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亭亭净植 (2)陶后有闻

(3)遍以竹 (4)则与客吟啸其中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3.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4.(甲)文中作者借爱莲表达 的处世态度;(乙)文任君借爱竹表达 的处世态度。二者皆运用 的表现手法,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1.耸立的样子;很少;种植;空闲

2.(1)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

3. C

4.洁身自好(不慕荣利、刚直不阿、不流于世俗);鄙视世俗(高洁傲岸、持守节操);托物言志(象征)。

书谢御史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清·吴敏树《书谢御史》)

【注释】①谢御史:号芗泉,湘乡人; ②诘:责问; ③堪:忍受;

④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⑤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⑥部郎:官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命卒下奴( ) (2)和坤恨( )

(3)遍游江浙( ) (4)名高 ( )

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断开。(限断两处)

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3.结合文本,说说谢御史被人们欢呼 “此真好御史矣!”的原因?

1.(1)拉     (2)代词,代谢御史     ③于是,就    ④更加

2.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3.人们有感于谢御史巡城时“痛笞奴,遂焚烧其车”的行为,更敬重其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 ) (2)出淤泥而不( )

(3)亭亭净( ) (4)陶后有闻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1.(1)繁多    (2)沾染  (3)立  (4)少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很多的。

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白 、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等。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既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①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②舍人:指左右亲近的人。 ③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④画地:在地面上画。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酒且饮之 (2)我能之足 (3)终其酒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给这个短文取个标题“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1、(1)拿、端起     (2)替、给     (3)失去  (3分)

    2、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2分)

3、画蛇添足       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或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 ②不习乎( )

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 ) ④人不其忧( )

2.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4.经过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闪烁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①)通“悦”愉快   ②老师传授的知识    ③越过,超过    ④忍受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 颜回不改其乐。表现他安贫乐道的品质。

   4、略

观巴黎油画记

薛福成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形体态度 态度: ⑵.仿生人 悉:

2.文段描写蜡人外形的句子有:

写蜡人的神态的句子有:

3.用现代汉语说说“余亟叹其技之奇妙”的意思。

4.试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1.(1)神态、神情。  (2)全、都。

2. 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

3.我连连赞叹他们塑造技艺的奇妙

4.此句四字短语连用,形成结构相同、节奏匀称的排比句,突出表现了蜡人各具姿态,形象地说明了塑造技艺的高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便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寻向所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8.(1)通“邀”,邀请。(2)妻子和儿女。(3)标记。

2、(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就顺着旧路(回去),各处做标记。

3、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会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读下面文言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下面对选文内容或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2.(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3. 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4.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迭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其欣悦( ) (2)持沃灌( )

(3)同舍生皆缔绣( ) (4)白玉之环(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以下四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B.文章第①段中,写老师的严厉不仅可以表现作者求师的艰难,还可以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文章从三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成年后求学求师的艰难,可依次概括为:抄书之难,旅途之艰和生活之苦。

D.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意在现身说法,鼓励马生勤奋学习,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1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搴不若人也。”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17a125c7f36eb8.jpg]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节奏

宁 可 以 急 相 弃 邪?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歆辄之( )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 )

3、翻译句子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4、华歆、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怎么评价他们的优劣?

1、一 儿 登 瓮/ 足 跌 没 水 中

2、回来   院落

3、(司马光)从此不肯放下书,(读书)读到不觉得饥渴冷热。

4、领悟能力强,喜好读书,聪明机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