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hàndàn)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有删节)

  【注】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不不枝( ) (2)陶后有闻( )
  (3)及花之谢( )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
2.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孔子云:何陋有? ②芙蕖自荷钱出水
  B.①陶后鲜有 ②一老河兵
  C.①此皆言其目者也 ②高二黍许
  D.①香远清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却不相同:甲文是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B.甲文重在托物言志,对莲花本身的描写惜墨如金,把更多的笔墨花在莲花的品格上;乙文则重在多角度着力写出莲花的功用。
  C.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手法,凝练传神地描写了莲的形象;乙文则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荷花由“出水之日”至“结实”的美景。
  D.甲文由表及里、由形象到主旨,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的君子之德;乙文则主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荷花“可目”的特点。

1.(1)生枝蔓   (2)少   (3)已经   (4)停止

2.B

3.(1)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4.B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黄发垂 ( ) ②行数里 (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阡陌交通 ( ) ②如外人 ( )
③其丈夫担粪灌园 ( ) ④自不如远甚也(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tiáo fǔ

2.①田间小路 ②全都 ③正,正在 ④遗憾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 安居乐业 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从山门①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②,不容寸肤③,三面皆郛④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⑤如虹,忽卷掣折⑥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⑦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⑧,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山门:五泄寺的大门。②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③寸肤: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④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⑤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栏瀑布,激起水花。⑥掣折:转折。⑦欹(qī):斜靠。⑧纬:编织物的横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引凄异: 沿溯阻绝:

③山行之极也: ④而犹不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复能有其奇者 余舟一芥

B.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自既望至十八日为盛

C.念无与为乐 该简桃核修狭为之

D.相与步中庭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水面者

3.下列对两段文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甲文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C.乙文中“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写出了瀑涯险峻高危的特点。

D.乙文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

5.甲文画线句和乙文各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水?都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1、①连接  ②顺流而下  ③景象  ④离开

2、D 

3、A

4.①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②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

5、甲文:侧面描写;乙文:正面描写。都写出了水的湍急、迅疾。

阅读文言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略无处( ) (2)王命急宣( )

(3)虽乘御风( ) (4)哀转久(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1.⑴ 阙同缺 空缺  ⑵ 如有  ⑶ 奔驰的骏马   ⑷ 消失 

2.略

3.小石潭记主要表现潭水的清澈,本文主要写出了水的凶险和迅疾。

4烘托了三峡秋季的凄凉的氛围,侧面烘托了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

阅读下文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1.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

A.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 B.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

C.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 D.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饮一杯水( ) ②木偶于堂(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译:

4.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 ),更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5.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运用的手法有相似之处, 你能说说它们共同的特点吗?

1.A

2.①只    ②树立(竖立)

3.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上报朝廷,(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

4.廉政(廉洁);     勤政(务实,做实事)

5.借梦境言现实,借地狱言人间,借鬼神说世人,含蓄委婉,巧妙地达到讽刺的效果。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之曰“放鹤亭”。(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张君: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②明年:第二年。③适:恰好。④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⑤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⑥傃(sù):向,向着,沿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 略无处( ) (2) 属凄异( )

(3) 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 (4) 故之曰“放鹤亭” ( )

2.划分句子节奏,每句一处,用“/”标出。

(1)自非亭午夜分

(2)水及其半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4.两段选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有共通之处,例如:甲文中的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而乙文中的山的特点是:“ ”;甲文中写树“荣”草“茂”,而乙文中用“ ”一句描写了类似景象。

1.通“缺”,中断   延长   早晨   命名

2.(1)自非/亭午夜分

(2)水/及其半扉 

3.(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它们)有时站在水边的田地里,有时飞到云层上

4.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草木际天

【古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周敦颐《爱莲说》)

(乙)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2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注释】①蓊然:草木茂盛的样子。②漫然:随便的样子。③臭(xiù)味:气味。④孑孑然:孤单的样子。⑤偃蹇:高傲的样子。

(节选自明·唐顺之《竹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亭亭净植 (2)陶后有闻

(3)遍以竹 (4)则与客吟啸其中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3.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4.(甲)文中作者借爱莲表达 的处世态度;(乙)文任君借爱竹表达 的处世态度。二者皆运用 的表现手法,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1.耸立的样子;很少;种植;空闲

2.(1)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

3. C

4.洁身自好(不慕荣利、刚直不阿、不流于世俗);鄙视世俗(高洁傲岸、持守节操);托物言志(象征)。

书谢御史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清·吴敏树《书谢御史》)

【注释】①谢御史:号芗泉,湘乡人; ②诘:责问; ③堪:忍受;

④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⑤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⑥部郎:官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命卒下奴( ) (2)和坤恨( )

(3)遍游江浙( ) (4)名高 ( )

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断开。(限断两处)

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3.结合文本,说说谢御史被人们欢呼 “此真好御史矣!”的原因?

1.(1)拉     (2)代词,代谢御史     ③于是,就    ④更加

2.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3.人们有感于谢御史巡城时“痛笞奴,遂焚烧其车”的行为,更敬重其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 ) (2)出淤泥而不( )

(3)亭亭净( ) (4)陶后有闻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1.(1)繁多    (2)沾染  (3)立  (4)少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很多的。

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白 、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等。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既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①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②舍人:指左右亲近的人。 ③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④画地:在地面上画。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酒且饮之 (2)我能之足 (3)终其酒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给这个短文取个标题“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1、(1)拿、端起     (2)替、给     (3)失去  (3分)

    2、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2分)

3、画蛇添足       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或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