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录毕,送之( ) (2)其欣悦( )

(3) 媵人持沃灌 ( ) (4)皆绮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余愚 故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不敢出一言以 渔人甚异之,前行,欲穷其林

C.同舍生被绮绣 水缥碧,千丈见底

D.每假借于藏书家 鸣而不能通其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翻译: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4.简述选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作者求学艰难的。

答:

5.审视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答:

1、跑;等待;热水;通“披”穿。

2、C. A.前者意为虽然,后者意为即使 B. 前者意为辩解,后者意为又D.前者是助词,后者为补足音节,无意义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我,我因此能够博览群书(看各种各样的书)(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的不如人。

4、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5、围绕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言之有理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书以观 闲情逸B.、益慕圣贤之 听途说

C.、滕人持沃灌 赴蹈火D.、同舍皆披绮绣 舍取义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无从致书观__________ 衾拥覆__________

②益慕圣贤道__________ 录毕、走送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⑴来  用   ⑵的  代词,代书

3.略

4.略

5.目的是劝勉马生要刻苦学习,勤奋努力,以期有所成就。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天下绝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互相邈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泉水石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是从哪两个方面突出富春江之水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描写山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料想)那些极力追求功名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恋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一方面写流速缓慢的富春江水的宁静和清澈,另一方面写富春江水流湍急,惊心动魄。

4.抛开了人间的俗务虚名,将身心融入山水之中,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④,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④知:通“智”,智慧,聪明。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孙叔敖,将死,戒其子 :生病

B.王封我矣 :几

C.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因为

D.可长有者,唯此也。 :恐怕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译文: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译文:

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

1、B多次

2、(1)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

(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或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为利益(或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注意两个“知”的准确翻译)

3、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处 阙:通“缺”,缺口

B.沿阻绝 溯:顺流而下

C.素绿潭 湍:急流

D.引凄异 属:连接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命急宣 以钱币乞之

B.春冬时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D.渔者歌曰 是外户而不闭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北魏郦道元所撰写的《水经注》,这一著作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本文以凝练生动地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B.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凄婉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清幽美。

C.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歌谣一言峡长,一言声哀,长突出了三峡巫峡之长,声哀渲染了三峡秋色萧瑟凄清的气氛,这里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1、B

2、D

3、B

赛跑定案

有老姥1遇劫于路,唱贼2。路人为逐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俱送之。融3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先出凤阳门4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5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 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符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路人为逐之 禽: 俱送之 乃:

③可二人并 走: ④盖因贼若走 善:

2.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至之市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士人谓之“傍不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②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                                     

4.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符融是个 的人。

      1. 同“擒”,擒获    于是,就    跑     善于,擅长

      2. D

3你是真正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

         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

4.聪慧或洞察力强或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hàndàn)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有删节)

  【注】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不不枝( ) (2)陶后有闻( )
  (3)及花之谢( )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
2.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孔子云:何陋有? ②芙蕖自荷钱出水
  B.①陶后鲜有 ②一老河兵
  C.①此皆言其目者也 ②高二黍许
  D.①香远清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却不相同:甲文是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B.甲文重在托物言志,对莲花本身的描写惜墨如金,把更多的笔墨花在莲花的品格上;乙文则重在多角度着力写出莲花的功用。
  C.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手法,凝练传神地描写了莲的形象;乙文则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荷花由“出水之日”至“结实”的美景。
  D.甲文由表及里、由形象到主旨,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的君子之德;乙文则主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荷花“可目”的特点。

1.(1)生枝蔓   (2)少   (3)已经   (4)停止

2.B

3.(1)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4.B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黄发垂 ( ) ②行数里 (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阡陌交通 ( ) ②如外人 ( )
③其丈夫担粪灌园 ( ) ④自不如远甚也(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tiáo fǔ

2.①田间小路 ②全都 ③正,正在 ④遗憾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 安居乐业 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从山门①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②,不容寸肤③,三面皆郛④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⑤如虹,忽卷掣折⑥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⑦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⑧,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山门:五泄寺的大门。②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③寸肤: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④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⑤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栏瀑布,激起水花。⑥掣折:转折。⑦欹(qī):斜靠。⑧纬:编织物的横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引凄异: 沿溯阻绝:

③山行之极也: ④而犹不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复能有其奇者 余舟一芥

B.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自既望至十八日为盛

C.念无与为乐 该简桃核修狭为之

D.相与步中庭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水面者

3.下列对两段文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甲文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C.乙文中“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写出了瀑涯险峻高危的特点。

D.乙文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

5.甲文画线句和乙文各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水?都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1、①连接  ②顺流而下  ③景象  ④离开

2、D 

3、A

4.①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②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

5、甲文:侧面描写;乙文:正面描写。都写出了水的湍急、迅疾。

阅读文言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略无处( ) (2)王命急宣( )

(3)虽乘御风( ) (4)哀转久(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1.⑴ 阙同缺 空缺  ⑵ 如有  ⑶ 奔驰的骏马   ⑷ 消失 

2.略

3.小石潭记主要表现潭水的清澈,本文主要写出了水的凶险和迅疾。

4烘托了三峡秋季的凄凉的氛围,侧面烘托了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