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⑤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⑤[因]趁机。⑥[务]致力,从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引喻失义 舍生而取义 B.临崩寄臣以大事 翼然临于泉上
C.箬篷覆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D.卒获有所闻 卒赖其力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援疑质理 援:
(2)或因而抄录 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2)惟读书是务。 翻译:
4.【甲】【乙】两段选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十分相似:因家贫,“余”和“欧阳公”都曾①、②。乙文中的“欧阳公”虽然不曾百里求师,但 ③为他后来学有所成奠定了基础。“余”和“欧阳公”相近的结局说明了④道理。(用古诗文概括)
1. D
2.(1)提出 (2)有时
3.(1)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 (2)只是致力于读书。
4.①借书 ②抄书 ③母亲的启蒙教育
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广为流传的节气歌将二十四节气按照时间顺序串联了起来。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锁定四季,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则得名于气候变化,而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将物候现象反映得富有诗情画意。
(1)依据上面材料,写出24节气的含义。(用“既……又……”句式,限30字以内)。
(2)阅读下面故事,把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士,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时雨到清明。
A.寒露 春分B.寒露 立春C.小雪 立春D.小雪 春分
(1)24节气既反映了季节、气候的变化,又反应了物候现象。
(2)D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①,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②,子令吾去,败义③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 郡:此指城。 ② 相视:看望你。 ③败义:毁坏道义。
1. 根据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得到 B.则凡可以得生者 可以:能够用来
C.子可去 去:前往 D. 一郡尽空 一:整个、全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⑴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句:
⑵ 不忍委之 译句:
3. 甲段文字用“ ① ”设喻,引发出了 ② 的观点。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乙文中的荀巨伯正如孟子提到的贤者,生死面前,把义放在首位,以一句“ ③ ”令胡贼自惭,从中可见孟子这种观点影响的深远。
1. C
2. ⑴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这种思想)罢了。
⑵(我)不忍心抛下他。
3.①舍鱼而取熊掌 ② 舍生而取义 ③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黄生借书说
黄生①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②,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③积、子孙④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⑤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⑥藏焉,曰“姑俟异日⑦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⑧后,俸去书来,落落⑨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生:古代年轻男子的称呼。②七略四库:指内府藏书。③祖父:祖父和父亲。④子孙:儿子和孙子⑤摩玩:摩挲抚弄。⑥庋(guǐ):放置,保存。⑦异日:日后,将来。⑧通籍:指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⑨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的堆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汗牛塞屋()②为一说,使与书俱()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附身倾耳以请②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B.①烨然若神人②天下物皆然
C.①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②故有所览辄省记
D.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②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4.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
5.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记叙了作者幼时家贫借书、读书的经历,其写作的意图有什么相同点?
1.①使……流汗 ②俱,一起
2.C
3.①这样以后我(才)感叹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年少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
②如果(这东西)已经被自己所占有,一定会把它捆好放在高处。
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5.都是劝勉后生,珍惜读书机会,好好读书。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我非不知( ) 席上啖菱( ) 或曰( ) 欲以清热也(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土亦有此物否?
3、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1. 不 吃 有人 拿或用
2. “北方也有菱角吗?
3.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或: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⑤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逾矩 ②博学而笃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填一个字),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1.①逾:逾越,越过,超过。② 笃:忠实,坚守
2. ①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或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3.习 品德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三峡》运用 、 、 的表达方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4.文章是如何从不同季节的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1.(1)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2)确实,实在
2.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3.描写 记叙 抒情
4. 夏天,描写江水的迅疾,突出了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萧瑟的氛围。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三 十 而 立 四 十 而 不 惑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公欣然曰 ( ) (2)四十而不惑 ( )
3、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内容上分析,孔子这三句话依次讲的是学习方法、 和 。
1、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三 十 而 立/ 四 十 而 不 惑
2、(1)高兴的样子(2)迷惑,疑惑
3、(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4、融洽、欢快、轻松、文雅、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5、学习态度、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③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揠:拔。③芒芒:疲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但识物性/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B.、百里为期/为人谋而不忠乎?
C.、今日病矣/吾日三省吾身D.、不可谓已至/虽有至道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 人 于 初 植 者 恒 朝 夕 审 视 吾 听 其 自 然 若 不 以 为 意
3、选文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1A
2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3运用了正反对比(或者举例论证)的方法【或者“选文通过即种树者通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作者通用这两个正反事例】,告诉我们学习(或者”修业“)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心、毅力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 ②然后能自反也( ) ③然后能自强也(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开头以“虽有嘉肴”为例子,说明了教与学要互相促进的道理。
C.、“教学相长”与“学学半”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D.、“学学半”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面“教学相长”的补充论证。
1①旨:甘美 ②反:反省 ③强:勉励
2①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②《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