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2.文中的“良多趣味”指什么?

答:指文中“ ”这三句。

3.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是 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 的特点,同时

1 这其中的距离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良多趣味”指“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 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婉)的气氛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炉峰月(张岱)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有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注释〗①炉峰:又名香炉峰,浙江会稽山最高峰,山势较为险峻。②俟:等待。③有道:这里指有常规。④渠:它。此处指虎。⑤嘄(jiào):通“叫”。⑥苍头:奴仆。⑦火燎:火炬。靿(yào)刀:插在靴筒里的短刀。

1.用“/”为乙文的画线句标出两处停顿。

日 没 月 出 山 中 草 木 都 发 光 怪 悄 然 生 恐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 ) (2)长堤一痕( )

(3)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 ) (4)山叫喊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

(2)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4.甲乙两段都写了张岱夜游赏景的经历,而两次游历的心境截然不同,甲文游历湖心亭,心境是的;而乙文游历炉峰,心里却是紧张刺激的,一是因为,二是因为

1.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2. (1)断绝/没有/消失  (2)只/仅  (3)最高峰  (4)沿着/顺着

3. (1)(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月色亮白,映得路也很清楚,我们一起拄着拐杖下山

4.①闲适/轻松/清闲  ②山上有虎  ③山势险峻/下山艰难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 辨才、参寥:两位僧人,秦观的朋友。会稽、龙井:地名。普宁、寿圣院 :寺名。篮舆:竹轿。比:等到。霁:雨后放晴。 雷峰、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谒:yè 拜访

1、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其岸势犬牙差互 谒辨才于朝音堂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1) 神寒骨( ) (2)不可久( )
(3) 还会稽( ) (4) 足于惠因涧( )

3、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百许头 数毫发

B. 潭西南望 酌泉据石饮之

C. 记之而去 明日

D. 其境过清 书邀余入山

4、 翻译文句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殆非人间之境。

5、 这两篇游记散文,作者都对景物作了细致观察与描绘,所创造的气氛有何共同之处?借以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析。 (6分)

1略

2、(1)使??凄凉(2)留,停留(3)向东(4)洗、洗涤

3、C  

4(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5、幽静、清幽、静谧等。柳宗元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透露出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秦观创造的惬意境界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⑤[因]趁机。⑥[务]致力,从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引喻失 舍生而取 B.崩寄臣以大事 翼然于泉上

C.箬篷覆 醉翁意不在酒 D.获有所闻 赖其力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疑质理 援:

(2)因而抄录 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2)惟读书是务。 翻译:

4.【甲】【乙】两段选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十分相似:因家贫,“余”和“欧阳公”都曾。乙文中的“欧阳公”虽然不曾百里求师,但为他后来学有所成奠定了基础。“余”和“欧阳公”相近的结局说明了道理。(用古诗文概括)

1. D   

2.(1)提出  (2)有时

3.(1)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   (2)只是致力于读书。

4.①借书   ②抄书    ③母亲的启蒙教育

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广为流传的节气歌将二十四节气按照时间顺序串联了起来。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锁定四季,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则得名于气候变化,而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将物候现象反映得富有诗情画意。

(1)依据上面材料,写出24节气的含义。(用“既……又……”句式,限30字以内)。

(2)阅读下面故事,把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士,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时雨到清明。

A.寒露 春分B.寒露 立春C.小雪 立春D.小雪 春分

(1)24节气既反映了季节、气候的变化,又反应了物候现象。

(2)D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 郡:此指城。 ② 相视:看望你。 ③败义:毁坏道义。

1. 根据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 兼:同时得到 B.则凡可以得生者 可以:能够用来

C.子可 去:前往 D. 郡尽空 一:整个、全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⑴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句:

⑵ 不忍委之 译句:

3. 甲段文字用“”设喻,引发出了的观点。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乙文中的荀巨伯正如孟子提到的贤者,生死面前,把义放在首位,以一句“”令胡贼自惭,从中可见孟子这种观点影响的深远。

1.  C      

2.  ⑴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这种思想)罢了。

⑵(我)不忍心抛下他。   

3.①舍鱼而取熊掌    ② 舍生而取义    ③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生:古代年轻男子的称呼。②七略四库:指内府藏书。③祖父:祖父和父亲。④子孙:儿子和孙子⑤摩玩:摩挲抚弄。⑥庋(guǐ):放置,保存。⑦异日:日后,将来。⑧通籍:指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⑨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的堆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牛塞屋()②为一说,使与书()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附身倾耳请②随园主人授书而告之曰

B.①烨若神人②天下物皆

C.①余虽愚,卒或有所闻②有所览辄省记

D.①而惴惴摩玩之不已②俟其欣悦,则又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②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4.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

5.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记叙了作者幼时家贫借书、读书的经历,其写作的意图有什么相同点?

1.①使……流汗      ②俱,一起

2.C

3.①这样以后我(才)感叹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年少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

②如果(这东西)已经被自己所占有,一定会把它捆好放在高处。

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5.都是劝勉后生,珍惜读书机会,好好读书。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不知( ) 席上菱( ) 曰( ) 欲清热也(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土亦有此物否?                     

3、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1.    不   吃   有人  拿或用

2. “北方也有菱角吗?

3.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或: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⑤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 ②博学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填一个字),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1.①逾:逾越,越过,超过。② 笃:忠实,坚守

2. ①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或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3.习    品德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2)清荣峻茂,多趣味。 良: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三峡》运用 的表达方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4.文章是如何从不同季节的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1.(1)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2)确实,实在

2.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3.描写  记叙  抒情

4. 夏天,描写江水的迅疾,突出了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萧瑟的氛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