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本文的作者是 代的哲学家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 ) (2)不可玩焉( )

(3)亭亭净( ) (4)宜乎矣( )

3. 文中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写起,有何作用?

4. 白居易《买花》诗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人中赋。”可见唐人对牡丹的追慕之深。而本文作者独爱莲,文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有何言外之意?

5.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不良环境影响,孟子也曾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 北宋,周敦颐

2.(1)多    (2)轻慢    (3)立    (4)多

3. 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写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张本。

4. 作者运用感叹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葆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 从“人可以受到环境影响”和“自觉抵制其影响”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蒲松龄《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两狼之驱如故( ) (2)恐前后受其( )

(3)暇甚 ( ) (4)意将入以攻其后也( )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一狼径去” 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是为了___________,这些表现了狼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寓意是什么?

1 10、(1)一起(2)攻击(3)神态、神情(4)(从柴草堆中)打洞

2、(1)过了一会儿,一只狼直接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那里。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诱敌  狡猾,技俩多端

4、提示:任何阴险狡诈的人,他们的诡计总是有限的,当被人们识破之后,只会遭到人们的耻笑。

阅读文言文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 ②仕: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为身死而不受 (2)是亦不可以

(3)不仕乎 (4)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善哉,回之意!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1.(1)通“向”,从前  (2)停止,放弃(3)为什么 (4)惭愧

2. C

3. (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

4.(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不食嗟来之食,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对比。
(2)甲__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乙__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为贫穷而改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升序》宋濂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韩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余幼时即学 嗜:喜欢

(B.)援疑理 质:总结

(C.)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

(D.)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是

(A.)无从致书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沈复)

(B.)人非生而知者 鸣不能通其意 (《马说》韩愈)

(C.)故余虽愚,或有所闻 皆夜惊恐 (《陈涉世家》司马迁)

(D.)因得遍观群书 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张岱)

3以下几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宋濂诚信、明礼的是

①录毕,走送至,不敢稍逾越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对【乙】段落有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想跟从别人学习道理,是可以询问他的年龄是否比自己大的

(B.)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知识最终也不会理解

(C.)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如果懂得的道理比自己少,就能去当他的老师

(D.)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道理存在之地,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B   

2. D   

3. A  

4. C

阅读下文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 穆父不及见也。(《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祐:与下文的“绍圣”,都是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③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④涪陵:地名。

1.基础二题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作( ) 归( )

2.对下列句子翻译恰当的一项是( )

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A.所以山谷曾自认为是在涪陵得到草书《自叙》的,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叙》。

B.所以山谷曾自认为是在洁陵领悟草书真谛的,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C.所以山谷曾自认为是在涪陵得到草书《自叙》的,遗憾的是未能见到穆父。

D.所以山谷曾自认为是在涪陵领悟草书真谛的,遗憾的是未能见到穆父。

3.文中口和口这两个词,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态度

4.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些原因促成的?请根据文意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另见细则)

(2)书写   回家

2.B

3.疑   信

4.(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

(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

(3)勤奋练习而顿悟

阅读下文

【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乙】(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1.甲文选自《 》,乙文选自《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乙文作者是清朝的

2.翻译甲文的划线句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借书的角度,表现少年袁枚对阅读的渴求已达到痴迷的状态。

B.文从读书的角度,表现孔子和苏东坡阅读名著的钻研探究精神。

C.甲文以自身为例,具体指导黄生借书的方法,紧扣了文章标题。

D.乙文以名人轶亊为论据,证明“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观点。

1.黄生借书说   郑燮

2.(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家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3.C

阅读下文

有贵公子驾车出游者,策马驰驱,自矜便捷。适与五套大车相撞击,公子颠踣2于前。因挟父兄势,控诸县官。官廉,得其情,谓之曰:“大车果撞小车,公子当仆于后;今公子仆于前,是小车撞大车也。”罚令出赀⑤,为贾人修车费。公子无以辩,惭忿而归。

【注】:①矜:傲慢,夸耀。 ②颠踣:跌倒③:诸,相当于“之于”。④仆:向前倒下,泛指跌倒。⑤赀:“通资”,资财,钱财。

1用现代汉语翻译线面的句子:

官廉,得其情,谓之曰

2.县官对这起交通事故的具体分析思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举出正面例子,再对比反面例子。

B.先从整体情况说,再分两方面阐述。

C.先假设撞车情形,再推理得出结论。

D.先概括主要原因,再论证次要原因。

3“公子无以辩,惭忿而归”。其“惭”是因为________ __,

“忿”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

1.县官廉洁,了解了两车相撞的情况,对公子说:

2. C

3.公子的讹诈被识破(县官明察秋毫)    县官不惧权势(不徇私情)

阅读下文

【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 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乙】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丙】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

石潭记》)

1.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积累表。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小石潭记》作者( )

群响毕

绝:________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句:

2下列对以上作品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段改为“为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表达效果更好。

B.乙段“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而已”二字可以删去。

C.丙段交代了和作者一同游小石潭的还有哪些人,这是古人写游记作品常用的一种格式。

D.三个选段都以“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来赞颂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

1.(1)柳宗元(2)停止

(3)可是计算一下那核舟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2. C

【甲】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的《卖油翁》)

1.解释加点字

(1)妇儿乳 抚:   (2)中力 间: (3)但微之 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东北角 高祖因以成帝业  B.手有百指,不能指一端 真无马邪

C.取一葫芦置于地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有卖油翁释担立 野芳发幽香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口技》中反复使用数词“一”和“百”,道具之少与声音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B.《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C.《卖油翁》中陈尧咨射箭技艺“当世无双”,卖油翁看他射箭却是“睨之”“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精通射箭。

D.两文都写人的高超技艺,前篇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口技之妙;后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倒油技术的娴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5.结合【甲】【乙】任一篇文章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或启发。

1(1)抚摸、安慰(2)夹杂(3)点头赞许

2D

3C

4(1) 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2) 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5略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明· 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节选)

【注】①頳(chēng):红色。②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③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④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B. 念/无与为乐者

C.乃回篙/泊新亭柳下D.适有/灯起荟蔚中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相与上阁 (2)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五色忽杂之 (4)曰:“此渔灯也。”

A. (1)互相 (2) 于是 (3)繁复 (4)或者

B. (1)互相 (2) 最终 (3)繁复 (4)有的人

C. (1)一起 (2) 最终 (3)再一次 (4)或者

D. (1)一起 (2) 于是 (3)再一次 (4)有的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4. 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月亮,甲文巧用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营造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衬托出作者 的心境;乙文也运用了比喻,将月光比作“ ”写出了月下柳丝披拂的迷人景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1. A  庭下/如积水空明

2. D

3. 1)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但”、“闲人”“如”“耳”应译出)

(2)(等我)走下山岗,寻找(到) 筏子,(才发现)月亮(照耀了半个潭水),(似乎)已等我多时了

4.空明澄澈(澄明凉净、幽静清爽、清幽静谧均可);闲适;电影,热爱自然、赞美自然(陶醉其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