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略无 夏水

王命急宣 御风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三峡的什么特点?

4、作者在描绘春冬之景时语言隽永,耐人寻味,试对其进行赏析。

5、三峡适合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请你在文中找出依据填写下表。

理由

原因(先找出原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水量大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见水流速度迅猛。

落差大

1、【答案】阙:“阙”同“缺”,空缺,空隙。襄:上,漫上。或:有时。   奔:奔驰的快马。

2、【答案】(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3、 【答案】一是突出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出山高峡长岭多的特点。

4、【答案】 动静结合:“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描写角度多变,有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有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俯仰生姿;语言精练;“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情感交融。“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答出任意一条即可,或者有原句,有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5、【答案】

理由

原因(先找出原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水量大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见水量丰足

水速快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见水流速度迅猛

落差大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见地势起伏,水流落差大。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月怀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②遽:

③是: ④已:

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这两则故事分别包含了什么道理?

1、【答案】涉:涉水、过;遽:就;是:这;已:停。

2、【答案】 ①这是我的剑落水的地方。 ②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③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3、【答案】不懂的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

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韩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余幼时即学 (嗜:喜欢)

B.援疑理 (质:总结)

C.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

D.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是( )

A.无从致书观  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沈复)

B.人非生而知者  鸣而不能通其意(《马说》韩愈)

C.故余虽愚,或有所闻  皆夜惊恐(《陈涉世家》司马迁)

D.因得遍观群书  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张岱)

3.下列几句话中,分别体现宋濂诚信、明礼的是( )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阅读语段,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8处。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 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 B

2. D

3.A

4.(1)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2)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老师。

5.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误的是( )

A.记问不若人 (患:担心)

B.能倍诵乃止 (迨:等到)

C.迨能倍诵止 (乃:于是)

D.其文 (咏:吟诵)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 C

2. D

3. C

4. (1)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2)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愉悦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释】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__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世言晋王将终也 及凯旋而纳

B.必先苦其心 尔其无忘乃父之

C.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

D.及凯旋纳之 庄宗受藏之于庙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阅读下列文言文,用“/”为画线句子断句,只能断6处。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 A

2. D

3. B

4.(1)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身体肠胃忍受饥饿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扰乱。

(2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

5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文言文阅读。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者得我与(乏:贫苦,缺乏)

C.孔子不受(辞:推辞)

D.入弟子曰(谓:认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人弗受 录毕,走送

B.万钟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为养 太医王命聚之

D.辞行 思不学则怠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我听说君子应当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5.阅读语段,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8处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1D

2B

3D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2)我听说君子应当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5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爱菊 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清 自以为大有所

C.陶后有闻 娟然如拭,妍明媚

D.同者何人 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花 宋何罪

B.李唐来 屠后断其股

C.濯清涟不妖 丁壮者引弦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置土石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正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D

2. B

3. A

4. (1)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或:(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有旁逸的枝干〕。

(2)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吧。

百丈山

朱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百丈山记》节选)

【注释】①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②昧:昏暗。 ③林薄:草木丛生。 ④瀵(fèn)涌:喷涌。 ⑤当:正对着。 ⑥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⑦殚(dān):尽。 ⑧磴,读dèng,山路上的石台阶。

1.文中划线句下列选项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人凿石容磴/以度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C.乡人/凿石容磴以度D.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意思。

(1)烛( ) (2)旦( )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4.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百丈山的奇丽景观?

[02f6d9315b6d8054.jpg]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濯 ( 2)染

2.(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1.(1)洗涤  (2)沾染

2.(1)我唯独喜欢莲花在淤泥里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的妖媚。(2)香气越远越清香,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可玩弄他。

3.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名 ( 2)案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1.(1)说出  (2)官府的公文

2 .(1)这是个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碧绿的苔痕长到阶上,青青的草色映入帘里。

3.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