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蚤:同“早”。 ③恸:哀痛之至。④迁:转移。⑤贰:重复。⑥亡:同“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发尽白( ) (2)门人益亲( )
2. 相传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子眼中,颜回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读罢此文,你认为颜回的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1) 全,全部 (2)更加
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奴,不贰过。(可用自己话回答)
3.做一个有学问,知书达理的人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本文的作者是 代的哲学家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 ) (2)不可亵玩焉( )
(3)亭亭净植( ) (4)宜乎众矣( )
3. 文中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写起,有何作用?
4. 白居易《买花》诗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人中赋。”可见唐人对牡丹的追慕之深。而本文作者独爱莲,文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有何言外之意?
5.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不良环境影响,孟子也曾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北宋,周敦颐
2.(1)多 (2)轻慢 (3)立 (4)多
3.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写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张本。
4.作者运用感叹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葆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从“人可以受到环境影响”和“自觉抵制其影响”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林壑()尤美 ②饮少辄( )醉 ③水声潺潺(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名之者谁?(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①hè ②zhé ③chán
(2)①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命名
(3).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译: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②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4)表达了不只有欣赏山水美景的快乐,还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窦:孔穴。 ⑥不意:没想到。 ⑦窒:堵住。 ⑧并:一起。 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稍出近之( ) (2)益习其声 ( )
(3)技止此耳( ) (4)遂蛇行而入 (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虎因喜 / 罔不因势象形B.驴不胜怒,蹄之 / 聚柴以焚之
C.尽其肉 / 其如土石何D.以为神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4.用原文词句填空。
甲文,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 ”;乙文,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最后用“ ”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5.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1. (1)( 渐渐 ) (2) ( 逐渐 )
(3)( 只,仅仅 ) (4) ( 像蛇一样 )
2. B
3.(1)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地。
(2)砍柴人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
4. “庞然大物”, “技止此耳 ”; “窘迫 ”, “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5.甲文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乙文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无谋,急躁冒进,当止不止。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塞翁失马》选自《__________》。“塞翁失马”至今已成为成语,常与________________连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
(1)有善术者 善: (2) 果大亡其财 亡:
(3) 人皆吊之 吊: (4) 必将有盗 盗: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只画1处)
(1)堕 而 折 其 髀 (2)其 家 甚 智 其 子
4、翻译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其邻人之父亦云。
5、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根本原因是“其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1、《淮南子》,焉知非(祸)福
2、①善:精通;②亡:丢失;③吊:安慰;④盗:盗贼
3、(1)堕 / 而折其髀 (2)其家 / 甚智其子
4、(1)这怎么能说不是福呢?(或: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2)他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
5、A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不亦颠乎( )
(4)如是再啮( )
2.翻译下列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
找石兽。
D.以上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于此,在那里 (2)突然 (3)颠倒 (4)这样
2.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
地推断吗?
3. D
4. 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引人深思。
乔山人善琴
(清)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敲门。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得异人传授 尝:________
(2)以弹絮为业 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乔山人对邻媪说:“不谓遇知音于此地。”你认为“邻媪”是乔山人的知音吗?请说说
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曾经 (2)职业
2. 他常常在荒山野岭,一遍又一遍地弹奏,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感到凄寒,一起应和着
悲哀地鸣叫。
3. 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4. 不是,因为在邻媪听来,乔山人弹奏的琴声像弹棉絮一样,她根本就不知道琴声要表
现的主旨。
5. 示例:唉,没想到自己如此高明的琴艺,在老太婆的耳中,不过跟弹棉花的声音没什
么区别。世上知音难觅,能够真正懂得欣赏艺术的知音何处能觅得?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这 (2)调弄,这里指弹奏 (3)少 (4)多
2. (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安贫乐道。
4. 【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与“白丁”形成对比;【乙】文“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的“寡”与“牡丹之爱”的“众”
形成对比。
【甲】口技
林嗣环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口技
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不能名其一处( )
(3)携一药囊( )
(4)俄闻帘钩复动( )
2.把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
中同样使用了侧面描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青年女
子表演口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口技表演者____________。
1. (1)夹杂 (2)说出 (3)携带 (4)不久,一会儿
2. (1)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双手,每只手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
音)。
(2)有来请她治病的人,这个女子不能自己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
3.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
窃窃语,莫敢咳
4.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5. 高超的技艺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请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2)于 是 宾 客 无 不 变 色 离 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曳屋许许声 ________
(2)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
(4)一抚尺而已 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1)拉 (2)脸色 (3)大腿 (4)罢了
3.(1)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4.表现了听众听了口技表演者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它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听众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起到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作用,强调他就是用这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