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先自其足( ) ②而置之其( )

归取之 ( ) ④不得履 (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置之其坐 B. 至之市C.而忘操之D.何不试之以足

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量尺码    同“座”,座位     同“反”,返回      终于

2.B

3.(翻译少、错一个重点词语的解释扣1分。)

①等到他又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等

5.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或: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祁黄羊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称焉 / 近塞上之人有术者

B.、解孤非之仇邪 / 不独子其

C.、祁黄羊私 / 太丘舍

D.、孔子之曰 / 余之也久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

1、D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郦道元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引凄异( )

(3)则湍绿潭(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1)飞奔的马(2)连接(3)白色

2、(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2)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A

阅读下面文言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ī):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就 学 于 南 都 书 舍

A.就/学于南都书舍B.就学/于南都书舍

C.就学于/南都书舍D.就学于南都/书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 ) (2)馈( )

3、翻译下面句子。

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

4、范仲淹为什么不吃留守送的美味饭菜?用自己的话回答。

5.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1B

2、 (1)每天  (2)赠送、馈赠

3、范仲淹将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4、因为他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就再也吃不下那些粥。

5、示例1: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示例2: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对范仲淹来说不是“嗟来之食”,他不应该辜负留守的一片好意。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供帐:隆重设宴。③《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准入相 听说

B.咏自成都罢还 恰好

C.准莫其意 明白

D. 大为待 具备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张公谓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

2. ①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吗?”    

② 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                                                           

3. 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具有自知之明。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⑫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而不愠 知:了解 B. 博学而志 笃:忠实,坚守

C.疏食饮水 饭:米饭 D. 曲而枕之 肱:胳膊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时习之 人不知不愠

B.知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

C.吾三省吾身 初照高林

D. 温而知新 过人庄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选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C. 第十则语录是告诫弟子门人要珍惜时间,第十一则则是教育弟子们要坚守志向。

D.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倡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希望弟子门人以学习为乐,不过分讲求生活上的享乐。

4翻译句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A

4(1)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2)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取变主帅,男子汉/普通人(也)不能够被夺取志向

书戴嵩画牛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②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①曝:晒 ②拊(fǔ)掌:拍手。③搐(chù):抽缩。④掉:翘起。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书画 ② 有一牧童见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牧童大笑说戴嵩画的《牛》错了,读了此文你觉得戴嵩真正错在何处?

1. ①喜欢    ②它,指画     

2、现在竟然翘起尾巴在打斗,错了!

3.他既没有亲身实践,也没有多问行家,就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画画,以至出错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山门于河 ②知其一 ③转转不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用“/”给下面句子划一处停顿。

是 非 木 杮

4.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①倒塌。  ②只。  ③停止。

2.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真在几里外找到了。

3、是 / 非 木 杮。

4、“讲学家”没有实践经验,只是想当然作主观臆断。而“老河兵”全面分析问题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正确。意思对即可。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沿阻绝( )(2)王命急宣( )

(3)略无处( )(4)哀转久(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4、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什么?

1(1)逆流而上   (2)有时   (3)通“缺”,中断   (4)消失

2、(1)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5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止有剩骨 止: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

(3)一狼洞其中 洞: (4)屠自后断其股 股:

2.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1)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

“遇狼—_______—御狼—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2)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从屠户与狼的关键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只”(或:只;仅) (2)旧(或:原来)(3)打洞  (4)大腿 (意思对好可)

2.(1)一只狠径直走开,另一只狠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去” “犬”解释错误该句不得分,“去”为走开或离开、“犬”为像狗似的)

(2)才明白前面的狠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__敌方的。(“寐”、“盖” 解释错误该句不得分,“寐” 为假装睡觉,“盖”为原来。)

3.(1)惧狼杀狼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示例:像狼一样的愚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或: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