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其地为轩∕以居予B.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C.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D.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2.解释文加点词的意思。

(1) 以( ) (2)名(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5.请你联系刘禹锡的《陋室铭》,对比两文在叙写“陋室不陋”上是相同还是不同?相同的话就说说都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不同的话就分别说说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6.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2) ,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5)《望岳》一诗中表达了作者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

(6)《陋室铭》中描写环境幽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C

2. (1)因为      (2)名作动,命名  

 3. 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4.①伸张孔子说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

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 ;

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写对两点即得2分

5.解析: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

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

似。

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 “何陋之有”的观

点。

6、(1)-(4)略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阅读《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余年幼,出神B. 六幕相持,不能动。

两三级 非亭午夜分

C. 是谓之文也 D. 有朝发白帝

瓦布之 钱氏据两浙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人皆伏其精练。B.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论语》八则)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3.翻译句子。

(1)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4.文章在表现喻皓的“技艺高超”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 D              

2. B

3. (1)只要一层一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或“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是喻皓的语言、侧面是“塔不动”的结果和“人皆伏”的赞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先自其足( ) ②而置之其( )

归取之 ( ) ④不得履 (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置之其坐 B. 至之市C.而忘操之D.何不试之以足

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量尺码    同“座”,座位     同“反”,返回      终于

2.B

3.(翻译少、错一个重点词语的解释扣1分。)

①等到他又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等

5.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或: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祁黄羊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称焉 / 近塞上之人有术者

B.、解孤非之仇邪 / 不独子其

C.、祁黄羊私 / 太丘舍

D.、孔子之曰 / 余之也久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

1、D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郦道元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引凄异( )

(3)则湍绿潭(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1)飞奔的马(2)连接(3)白色

2、(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2)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A

阅读下面文言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ī):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就 学 于 南 都 书 舍

A.就/学于南都书舍B.就学/于南都书舍

C.就学于/南都书舍D.就学于南都/书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 ) (2)馈( )

3、翻译下面句子。

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

4、范仲淹为什么不吃留守送的美味饭菜?用自己的话回答。

5.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1B

2、 (1)每天  (2)赠送、馈赠

3、范仲淹将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4、因为他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就再也吃不下那些粥。

5、示例1: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示例2: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对范仲淹来说不是“嗟来之食”,他不应该辜负留守的一片好意。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供帐:隆重设宴。③《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准入相 听说

B.咏自成都罢还 恰好

C.准莫其意 明白

D. 大为待 具备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张公谓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

2. ①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吗?”    

② 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                                                           

3. 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具有自知之明。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⑫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而不愠 知:了解 B. 博学而志 笃:忠实,坚守

C.疏食饮水 饭:米饭 D. 曲而枕之 肱:胳膊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时习之 人不知不愠

B.知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

C.吾三省吾身 初照高林

D. 温而知新 过人庄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选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C. 第十则语录是告诫弟子门人要珍惜时间,第十一则则是教育弟子们要坚守志向。

D.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倡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希望弟子门人以学习为乐,不过分讲求生活上的享乐。

4翻译句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A

4(1)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2)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取变主帅,男子汉/普通人(也)不能够被夺取志向

书戴嵩画牛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②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①曝:晒 ②拊(fǔ)掌:拍手。③搐(chù):抽缩。④掉:翘起。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书画 ② 有一牧童见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牧童大笑说戴嵩画的《牛》错了,读了此文你觉得戴嵩真正错在何处?

1. ①喜欢    ②它,指画     

2、现在竟然翘起尾巴在打斗,错了!

3.他既没有亲身实践,也没有多问行家,就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画画,以至出错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山门于河 ②知其一 ③转转不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用“/”给下面句子划一处停顿。

是 非 木 杮

4.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①倒塌。  ②只。  ③停止。

2.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真在几里外找到了。

3、是 / 非 木 杮。

4、“讲学家”没有实践经验,只是想当然作主观臆断。而“老河兵”全面分析问题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正确。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