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遂许先帝以驱驰( ) 恐托付不效(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至于斟酌损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选文第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4、选文第二段作者从三个方面自述身世,其目的何在?
1、奔走效劳 实现、成效 身份低微,见识浅短 考虑,权衡
2、(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表达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情感;以陈情的方式为后文出师作铺垫。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③啖:吃。④谗:说人坏话。
1、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
2、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
1、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
2、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文阅读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语时了不悲 ( ) (2)便径入坐灵床上( )
(3)因恸绝良久 ( ) (4)月余亦卒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3.文中加浪线的句子表现子猷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死去的兄弟,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悼念行为所体现的兄弟情深的?
1.了:完全; 径:直接; 良:很; 卒:死亡。
2.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3.参考:①子猷来悼念兄弟,开始并没有像别人用哭泣来表示悲伤,因为子敬生前喜欢弹琴,所以取琴而弹来寄托对兄弟的哀思。②见琴如见人,可是琴也弹不响时,才真正觉得兄弟和琴一样都死了,才悲从心起哀呼而痛哭,这就更表现了对兄弟的情深。
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其地为轩∕以居予B.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C.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D.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2.解释文加点词的意思。
(1) 以( ) (2)名(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5.请你联系刘禹锡的《陋室铭》,对比两文在叙写“陋室不陋”上是相同还是不同?相同的话就说说都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不同的话就分别说说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6.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2) ,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5)《望岳》一诗中表达了作者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 , 。
(6)《陋室铭》中描写环境幽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1.C
2. (1)因为 (2)名作动,命名
3. 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4.①伸张孔子说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
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 ;
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写对两点即得2分
5.解析: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
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
似。
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 “何陋之有”的观
点。
6、(1)-(4)略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阅读《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余年幼,方出神B.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方两三级 自非亭午夜分
C. 是以谓之文也 D. 有时朝发白帝
乃以瓦布之 钱氏据两浙时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人皆伏其精练。B.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论语》八则)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3.翻译句子。
(1)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4.文章在表现喻皓的“技艺高超”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 D
2. B
3. (1)只要一层一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或“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是喻皓的语言、侧面是“塔不动”的结果和“人皆伏”的赞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先自度其足( ) ②而置之其坐 ( )
③反归取之 ( ) ④遂不得履 (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置之其坐 B. 至之市C.而忘操之D.何不试之以足
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量尺码 同“座”,座位 同“反”,返回 终于
2.B
3.(翻译少、错一个重点词语的解释扣1分。)
①等到他又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等
5.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或: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祁黄羊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称善焉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B.、解孤非子之仇邪 / 不独子其子
C.、祁黄羊去私 / 太丘舍去
D.、孔子闻之曰 / 余闻之也久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 。
1、D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郦道元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属引凄异( )
(3)则素湍绿潭(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1)飞奔的马(2)连接(3)白色
2、(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2)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A
阅读下面文言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ī):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就 学 于 南 都 书 舍
A.就/学于南都书舍B.就学/于南都书舍
C.就学于/南都书舍D.就学于南都/书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 ) (2)馈( )
3、翻译下面句子。
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
4、范仲淹为什么不吃留守送的美味饭菜?用自己的话回答。
5.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1B
2、 (1)每天 (2)赠送、馈赠
3、范仲淹将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4、因为他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就再也吃不下那些粥。
5、示例1: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示例2: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对范仲淹来说不是“嗟来之食”,他不应该辜负留守的一片好意。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③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供帐:隆重设宴。③《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闻准入相 听说
B.咏适自成都罢还 恰好
C.准莫谕其意 明白
D. 大为具待 具备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张公谓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
2. ①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吗?”
② 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
3. 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具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