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 )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
反以报君 反( ) 捐五百金 捐( )
2.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1、驱使 怎么 通“返”,返回 舍去,花费
2、A
3、(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的马来喂养。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即书诗四句(题写)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C.从先人还家(跟随)
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父异焉”中的“异”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稍稍宾客其父
C.父利其然也
D.或以钱币乞之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忽啼求之
C.余闻之也久
D.借旁近与之
4.翻译下列句子4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D
2D
3A
4①从这以后,指定物品让他做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D.其真无马邪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1.①.(1)有时 ( 2)这 (3)等同,一样 (4)怎么
2. D.
3.略
4.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4.(5分)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愿借子杀之( ) (2)子墨子九距之( )
(3)公输盘诎( ) (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以时间之长来表明路途遥远,更加突出墨子的惊人毅力。
B.、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
C.、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
1.(1)凭借 (2)通“拒”,抵挡 (3)折服 (4)入侵
2.(1)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2)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3.A(“十日十夜”除了表明路途遥远,更显示墨子昼夜兼程的焦急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并非为了表现他的惊人毅力。情感分析出现偏差。)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见往事耳( ) (2)治经为博士(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4)即更刮目相待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1.(1) 了解,知道 (2)研究,专攻 (3)借口 (4)重新
2.(1)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2)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3B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女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朝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晋侯复假道于虞①以伐虢②。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③,寇不可玩④,一之为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⑤,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节选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注]①虞:虞国。②虢:虢国。③启:开头④玩:轻视。⑤官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带全族的人离开虞国。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 (2)时时而间进( )
(3)晋候复假道( ) (4)灭之,执虞公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对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已及君中,现身说法中,劝说齐王除弊纳谏。
B.【乙】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C.【甲】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定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讽喻,从国事到家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乙】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1. (1)偏爱 (2)间或,偶然
(3)借 (4)捉住
2.(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
3.C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④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商:卜商,孔子弟子。下文的“赐”指端木赐,也是孔子弟子。 ②益:长进。 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 ⑤说:谈论。 ⑥视:看,比照。 ⑦化:同化,感化。 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无丝竹之乱耳( )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3.乙文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甲文中提到的“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4.甲乙文都涉及交友,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中“不知其人,视其友”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都表达了对交友的看法。你对择友或交友有什么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奏乐的声音 (2)所以,因此
2.(1)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
(2)卜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端木赐喜欢谈论不如自己的人。
3.诸葛庐(或: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或:西蜀子云亭)
4.示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示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卜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太史某好弈,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人皆神之,太史亦以弈秋①自命。他人弈,每袖手于侧,时颔②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其深浅。或请于手谈一局,则淡然一笑,飘然引去,似不屑于弈者。及病笃,其子跪床前曰:“愿得大人密谱。”太史曰:“痴儿,吾何尝有谱。”子曰:“若无密谱,何以不败?”太史曰:“必曰有谱,吾以三字教汝,曰‘不对局’。吾毕生不与人对局,是以毕生无败局。”言讫,溘然③长逝。
注:①弈秋:古代下棋高手,秋,人名。②颔:点头。③溘:[kè]:突然。
1. 下列各项“以”和“是以毕生无败局”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祖常劝以读书B.、是以谓之“文”也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太史某好弈 ( ) (2)人皆神之( )
(3)或请于手谈一局( ) (4)及病笃 ( )
3. 翻译句子
(1)若无密谱,何以不败?
(2)言讫,溘然长逝。
4. 这篇文章讽刺了社会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请说说你的理解。
1、B
2、(1)喜欢(2)以……为神(3)有的人(4)等到
3、(1)如果你没有密谱,为什么你下棋从来不败呢?
(2)(太史)说完,就突然与世长辞了。
4、讽刺社会生活中没有真才实学,却爱装模作样的人。
许生端方
道光①间,姑苏②渡僧桥畔,泊一县试③舟。书生姓许,年方二十,风度翩翩,多才,生平端方无戏言,有古贤士之风。三更,见岸畔火焰耀天,锣声人声轰然惊心,知店肆④失火。许生颇为叹息。方瞻仰见,见楼窗中跃下一少女,肌肤洁白,身未著寸缕,落于船头,女几被惊落河中,许正色曰:“姑娘受惊矣。”女惶恐,见俊秀书生,欲赴河。许劝之曰:“既避火,何投水?”遂以锦被裹之,秉烛而坐以待旦,目不斜视。火止,东方已白,女父知而负衣裙至舟,女衣之,拜谢而归。
【注释】①道光:清宣宗的年号。②姑苏:苏州的别称。③县试:县府举办的科举考试。④肆: 店与肆连用,即店铺。⑤著:穿着。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许生颇为叹息。(很)B.身未著寸缕(被子)
C.欲赴河 (跳入)D.女几被惊落河中(几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避火,何投水?
3.从许生做人的角度谈谈本文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1.B
2.(你)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
3.参考:①做人要堂堂正正,作风正派;②用正确的方式助人(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谈均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