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将伪睡以俟 ②、啮其喉 ③、信不诬哉

2、请用二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3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

答:

1、①、 等待  ②、   咬    ③、 确实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3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凶残者本性难移。(对狼而言) 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人而言) ②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答出一点即可酌情给分)

五柳先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 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1、(1)(清楚,知道)   (2)(领会)

(3)  (希望)   (4)( 类)

2、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为荣华富贵而奔走 。(重点字词各1分,文句通顺1分)

3(D)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

A.无以书以观 / 专心志 B.慕圣贤之道 / 精求精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防未然 D. 未尝稍降色 / 义正

2.指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之怠 (2)送之

(3)其欣悦 (4)烨然若神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本文和《五柳先生传》中都谈到了读书,试比较宋濂和五柳先生的读书目的和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那一种?

1. A C

2、支 通肢:肢体       被 通披:穿

3、不    跑    等    光彩照人的样子

4、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5、不同:五柳先生读书“不求甚解”,求“会意”,目的是“自娱”;

宋濂借书、抄书、求师,目的是“观群书”,求上进。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末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素琴一张,弦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适:满足  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畜:通“蓄”  徽:系琴弦的绳子

 1. 解释加点的字

   环萧然       箪瓢   晏如       

   亦雅咏不辍      弦徽不具      

 2. 解释下列句子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答: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答:                                   

3.本文表现陶潜个性的句子是:               (用原文)

“少怀高尚”如用《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来说就是:               。“博学善属文” 用《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来说就是:           

1. 墙;时常;安然自如的样子 ;停;具备

      2. 他的自述是这样,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如实记录。

         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

3. 本文表现陶潜个性的句子是: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少怀高尚”如用《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来说就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博学善属文” 用《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来说就是:常著文章以自娱。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流飘荡( ) 互相轩邈( ) ( )

上蔽(    )

2.和“负势竞”中的“上”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风烟俱净   B.任意东西   C.望峰心   D. 蝉则千转不

3.下列词语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天下独 猿则百叫无B.一百里 先生不知何人也

C.争高视无碍 D.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猛浪若

4.翻译下面句子。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答:

1.  沿,顺,随; 向高处伸展, 向远处伸展; 树的枝干;

2. B  

3.D  

4.泉水冲击着石头,冷冷地发出声响;漂亮的鸟儿相互各鸣,嘤嘤成韵,和谐动听。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之不以其道 策( 求其能千里也 安( )

以报君 反( ) 五百金 捐( )

2.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1、驱使   怎么    通“返”,返回    舍去,花费

2、A

3、(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的马来喂养。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即诗四句(题写)

B.自是指物作诗立(完成)

C.先人还家(跟随)

D.不能前时之闻(称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父异焉”中的“异”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邑人

B.稍稍宾客其父

C.父其然也

D.或以钱币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忽啼求之

C.余闻之也久

D.借旁近与之

4.翻译下列句子4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D

2D

3A

4①从这以后,指定物品让他做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食尽粟一石( ) (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4)求其能千里也(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能千里而食也B.策之不以

C.安求能千里也D.真无马邪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1.①.(1)有时 ( 2)这 (3)等同,一样  (4)怎么

2. D.

3.略

4.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4.(5分)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愿子杀之( ) (2)子墨子九之( )

(3)公输盘( ) (4)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以时间之长来表明路途遥远,更加突出墨子的惊人毅力。

B.、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

C.、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

1.(1)凭借      (2)通“拒”,抵挡     (3)折服           (4)入侵

2.(1)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2)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3.A(“十日十夜”除了表明路途遥远,更显示墨子昼夜兼程的焦急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并非为了表现他的惊人毅力。情感分析出现偏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