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株洲中考)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 )
②乃不知有汉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译文: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
1答案:①通“邀”,邀请 ②竟然
2答案: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答案:要点:①政治__;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临江之麋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 ):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习示之 益习其声B.稍使与之戏 何陋之有
C. 以为犬良我友 以为神D.与之俯仰甚善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2、翻译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
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种人?
1、略
2、 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
3、 依仗权势而得意忘形的人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濯清涟而不妖 (2).陶后鲜有闻
2、 翻译下列句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气味、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的超凡脱俗。
C.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作者采用以菊、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写法,其中菊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本文赞美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则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1、1).洗涤 (2). 少
2、对于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3、 D
4、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自身。
古诗欣赏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2、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画线句“磨刀霍霍向猪羊。”中“霍霍”这一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
淋漓尽致地表现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②昧行:在__中行走。③炳烛:点烛。
1.“吾年七十”中的“吾”相当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我”。在文言文中相当于“我”的文言词还有哪些?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请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使之读起来更加顺畅。
壮 而 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老 而 好 学 如 炳 烛 之 明。
5.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
6.读完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试用一句名言概括。
1、余、予
2、①迟、晚 ②戏弄、捉弄
3、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4、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5、年纪大;事务多。
6、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的名言名句均可。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的作者是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好事者 ②远遁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蔽林间窥之 ②以为且噬已也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
5、谈谈你从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6、翻译下列语句。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柳宗元
2、hào dÙn
3、遮蔽(躲藏) 咬
4、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5、面对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会取得胜利。(也可从其它角度去回答。)
5、于是跳跃起来,大吼一声,咬断它的喉咙,吃完它的肉,才离开。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也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例如:“五颜六色”、“南征北战”,请你再列举出两个运用此手法的成语。
2.节选内容简略地描写了战争的过程,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略写战争?
1、如:万紫千红、三言两语、五花八门等
2、因为全诗的重点是表现木兰代父从军的精神,不是为了写战争本身。这样写,详略合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 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 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卒之为众人(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③父利其然也( ) ④或以钱币乞之( )
⑤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 ⑥终无济于天下 ( )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
4.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答:
5.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1.①终于 ②通“攀” ,牵,引 ③以……为利益 ④有的人 ⑤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⑥帮助
2、答案:余闻之也/久
3.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4.甲__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__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5.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
阅读林嗣环的《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会宾客大宴 宴:
(2)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4)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第2段写“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有何作用?
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为什么要这样写?
1.(1)宴:举行宴会(动词)。(2)少:稍微。(3)名:说出。(4)绝:停止(消失)。
2.(1)只听见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2)(有的人)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准备救火),(有的人)两条腿打哆嗦(发颤),差一点儿抢先逃跑了。3.(1)侧面描写听众听到“深夜惊醒”表演后的动作和神态,反映了口技表演的 效果(2)烘托(或衬托)了口技艺人的表演技艺的高超。
4.(1)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反复写口技表演者所用的道具简单,从侧面反衬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朝服衣冠 服: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
(3)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 你从文中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4. 你认为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怎样的启示?
1.(1)服:动词,穿戴。(2)孰:通“熟”,仔细地。(3)闻:使……听到(使动词)。(4)朝:动词,朝见。
2.(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2)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3.从文中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开明、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广开言路、勇于改革、做事果决的君主。(意合即可)
4. 言之成理,表达顺畅即可。示例: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劝说领导或长辈接受某种观点或意见时,要讲究策略,语言要委婉,态度要恳切,说理要透彻,例证要有说服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