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

太祖①尝弹雀②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③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④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说,赐金帛慰劳之。

【注释】①太祖:指宋太祖 ②弹雀:拿弹弓打鸟雀。③诘:责问 ④讼:控告。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弹雀于后园( ) ②上( )

③少吏事 ( ) ④薨( )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自当有史官书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市(《郑人买履》) B.跪而拾以归(《赵普》)

心路

更加疑惑→( )→( )→乐观自信

情景

( )→看到书的定价时→说“钱不够”时→( )

C.故时有物外趣(《幼时记趣》) D.心所向(《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汝 怀 齿 欲 讼 我 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尚急于弹雀

(2)太祖常劝以读书

4.本文和《赵普》都运用了 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1(1)①曾经    ②同“悦”,高兴    ③熟悉    ④已经   

(2)B

2.汝 怀 齿 /欲 讼 我 耶?

3.(1)我认为(这些事)还是要比打鸟雀重要。

(2)略  

4.细节描写

阅读《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禽鸟知山林乐,而不知人乐B.已夕阳在山游人去禽鸟乐

C.负者歌途,行者休树D.颓然其间者在山水之间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者 陈:

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3、概括选文第一段中所描写的四幅画面: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①背②摆放③酒杯④蔬菜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5、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6、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阅读古文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吾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服) 明日徐公来(明日:第二天)

B. 窥镜(拿镜子)而自视 我也(私:偏爱)

C. 徐公来,孰视之(孰:仔细)徐公何能及(赶得上)君也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能谤讥于市朝(谤:诽谤)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几天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B.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C.妻、妾、客的问答从不同角度真诚赞美了邹忌的美丽,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一战而胜天下的局面。

4.《邹忌讽齐土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1.C;

2. 数月之后,偶尔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3.B

4.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示例二:把进谏的进程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写出了齐王纳谏的不同情况及效果,表现了齐王的从谏如流。 (如答“三问”、“三思”、“三赏”等,言之这成理即可。

圯①上老人

良②尝闲,从容步游下邳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摘自《史记》) 【注释】①圯(yí):桥梁。②良:张良。

1.下列句中的“以”与“父以足受” 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跪而拾之以归B.吾欲辱之,何以也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考虑到对方岁数大了,张良起初才没有对他提出无理要求时打他。

B.老人一共考验了张良五次,只有第五次时,老人才感到满意。

C.老人将《太公兵法》给张良后,坚持当面讲解,张良获益匪浅。

D.文段想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忍让、守信是成就大事业必不可少的品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谓良田: ②因长跪之:

③喜曰:“当如”: ④与老人

4.翻译下列句子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 B

2. C

3.①回头看 ②穿鞋(给……穿鞋) ③这样④约定(约定时间)

4.早晨起来看这本书,是《太史公兵法》。张良于是觉得这本书奇特,经常学习背诵它。(旦,视,乃,异,常)

阅读回答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

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

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选自《史记》)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

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

(1)时时而进 (2)能刺寡人之过者

(3)众功皆 (4)之如日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

国方法。

5.从邹忌的讽谏艺术特点方面来说,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启示是什么?

1(1)偶尔(2)当面(3)兴办(4)接近,靠近

2.(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3..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加冠 若不出户B.故余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送之 (2)不幸而在穷僻之

(3)无从书以观 (4)若既不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1.B

2.(1)跑  (2)地方区域等  (3)得到  (4)门

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是最终有所收获。(3)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共同之处:都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不同:①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做学问与别人讨论的必要)。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录毕,送之( ) (2)其欣悦,则又请焉 ( )

(3)媵人持沃灌( ) (4) 同舍生皆绮绣。(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停顿)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3、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所成就的原因,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1、(1)跑(2)等到(3)热水(4)通“披”

2、余/因 得/ 遍 观 群 书

3、(1)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2)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4、(大意对即得分)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 )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流飘荡( )(2)鸢飞天者( )(3)横上蔽( )(4)猿则百叫无(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5.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描绘你所喜欢景物,写出景物特点。

1.从:顺   戾:至  :树木的枝干    绝:停止
2 略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 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略(语句优美,抓住景物特点即可)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之哭也: ④苛政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1. 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2.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4.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①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1.⑴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谓惠子曰 ( ) ②非梧桐不( )

商贾之人也( ) ④递辞平原君而( )

⑵下列句中的“而”与“遂辞平原君而去”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鸣之不能通其意 B.潭西南

C.乃记之去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鵷 鵮 发 于 南 海

3.翻译下面句子。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①有人  ②栖息  ③这  ④离开  

⑵C

2.夫/ 鵷 鵮/ 发 于 南 海

3.⑴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⑵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4.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