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木兰诗》选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选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中的画线句子属于 动作 描写,它的作用是既表现了木兰久别回家的欣喜之情,又形象地表现了她迫不及待脱下战袍,换上女儿装的急切、喜悦的心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C.哀转久绝 佛印绝类弥勒D.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D
2、①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奔马。
②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答: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⑤其佣作而不求偿⑥。主人怪⑦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⑧给以书,遂成大学⑨。(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穿壁:在墙上钻洞。③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 与:帮助。 ⑥偿:值,指报酬(回报)。⑦怪:对……感到奇怪。⑧资:借。⑨ 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 ②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文和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各可浓缩为一个成语,请写出来。
4、甲文中“乃”有“于是,就”的意思,请在甲文中给它找一个意思相同的字。
5、甲文和乙文都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你能用一句话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6、请找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7、把乙文与《伤仲永》对照,你认为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1、①语气助词,“罢了”。②希望,动词。
2、翻译:主人感叹(于他的求学精神),把家里的书借给他读,匡衡(通过勤奋学习)于是就成为了大学问家。
3、成语:甲文:刮目相待;乙文:凿壁借(偷)光。
4、遂
5、①道理:自己要主动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勤奋读书,就会成才;②例子:悬梁刺股、江泌追月、程门立雪、囊萤映雪(孙康映雪读书、车胤囊萤夜读)、范仲淹啖粥读书等(写对一个即可)。
6、①“邪”通“耶”,“吗”。或②“涂”通“途”,“道”。
7、不在于家庭读书条件好,也不在于天赋多高,关键在于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即更刮目相待 (2) 卿今者才略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稍稍宾客其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或以钱币乞之
C.自以为大有所益D.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有关学习的故事,方仲永和吕蒙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5、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1)重新 (2)才干和谋略(3)通“攀”,牵,引(4)以……为宾客
2.B
3.(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4.方仲永:少年时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少年不学),一事无成。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5.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后天的教育与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增长才干,可以改变人生。②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就能学有所得。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①侃之曾孙也。祖②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注】①大司马:官名。②祖:祖父。 ③适:满足。 ④融然:和悦的样子。 ⑤畜:通“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徽,系琴弦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
(3)颖脱不羁 ( ) (4)亦雅咏不辍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
出自于【甲文】的一个读书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作者的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人们不少人用这个成语批评读书粗枝大叶,不求深入理解的人。请写出一个与其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你结合甲文和乙文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最大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知道;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束缚、约束;停止;
2、①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②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3、不求甚解;读书的要义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所领会,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囫囵吞枣;
4、示例:“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以柳树做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示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以看出他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率真旷达。示例:“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没有琴弦,也不会,但是朋友相聚,却抚而和之,能够于清贫的中自娱自乐,无拘无束毫无矫揉造作,实乃真性情。
5、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体现他的不随世俗、卓尔不群,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6、示例:第一个看法: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隐之,则安之。有一种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那就是自得在先生的精神世界里,他是掌门.
第二个看法:一个时代有一种风格,正因为有了陶渊明,汉文学中才有了淳朴这一风格,正因为有了陶渊明,中国历史中才有了隐士这一章,陶渊明的理想世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气息,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时代在变化,但那种精神不变。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为书招张世杰/为宫室之美
B.索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弘范笑而置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南乡拜而死/墨子起,再拜。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国 亡 丞 相 忠 孝 尽 矣 能 改 心 以 事 宋 者 事 皇 上 将 不 失 为 宰 相 也
3.弘范对文天祥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文段分析。
答:
1. D
2.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3.一是“弘范遂以客礼见之”说明弘范怀着爱才之心欲劝降文天祥,所以依旧以礼相待,想要收归己用。 二是“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表明弘范敬佩其忠君爱国之心,对文天祥非常敬重。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韩愈字退之,昌黎人。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选自《旧唐文·韩愈传》)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解释下面句中加字的词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邪 (4)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
3.【甲】文通过对千里马的论述,表达了韩愈什么思想感情?从【乙】文可以看出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
1.(1)等同、一样(2)驱使 (3)难道 (4)曾经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2)韩愈因为(或认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
3.甲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用的统治者的嘲讽。乙文表现了韩愈勤奋刻苦,正直,不畏权贵,品行高尚。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张岱《于园》)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④,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ēi):门。③适:恰好。④陂(bēi) 田:水田。⑤傃(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缘坡植牡丹( ) ②以实奇( )
③东山之麓 ( ) ④或立于陂田(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3.【甲】文,作者按照 顺序,抓住于园的 的特点(从原文中找)。【乙】文,放鹤亭所在的山间环境之“异”体现在
(可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1.①缘沿着 ②因为 ③山脚 ④有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瓜州的众多园林,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
②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3.空间 ,奇 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答:
1、(1)躬:亲自。
(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攘:排除,铲除。
(4)弗:不,没有。
2、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3、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要点:
(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
(2)都是求贤若渴;
( 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
5、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
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é何)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yuán城墙)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字词
(1)中山人予之( ) (2)猫善捕鼠及鸡( )
(3)是非若所知也( ) (4)去饥寒犹远( )
2.有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3.父亲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给 (2)善于,擅长 (3)这 (4)距离
2.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3.看问题要全面,要全面权衡得失利弊,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同时,还要看清得与失,利与弊,哪方面是主要的,从而决定取舍才会有所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