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三协作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B.人恒过 过:错误

C.乃喟然而叹曰 乃:于是,就

D.故述往事 故:因此,所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B.朝而往,暮而归 乃喟然而叹曰

C.舜发于畎亩之中 是余之罪也夫

D.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欲遂其志之思也

3、 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

1、B

2、A

3、C

4、(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

5、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2016届浙江省诸暨市五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许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杜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

①不阐:不开明。②鼷x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 ( ) 若殿下计是邪 ( )

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 ( ) 遂厚抚攸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

(4) 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杜袭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乎

(2)当时    如果   认为   厚待

(3)如果殿下的打算是错的,即使已定了也应改变

(1)善于规劝(能言善辩):从“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中可看出他最终说服了太祖;(2)忠诚耿直:从“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中可以看出;

(2016届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民族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文: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名之者谁 名: (2)欧阳修谪滁州 谪:

(3)树林阴翳 翳: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2、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 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 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4、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5、甲乙两文都说到欧阳修的“乐”,二者有区别吗?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分别说说。

【答案】

1、名:命名     谪:降职,远调     翳:遮蔽       乐:以……为乐   

2、 D

3、 (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2)我本来就知道名声不可能逃避,然而(但)也知道名声不必要逃避。

4 、醉翁: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 六一居士:我家有一万卷藏书、一千卷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个老翁”。(意对即可)

5、甲文:欧阳修以民为乐(或山水之乐)。   乙文:欧阳修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2016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文言文阅读。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文】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③?”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④

(节选自《晋书·王欢传》)

【注释】①耽(dān):沉溺,入迷。②怡(yí):快乐,愉快。③朱买臣:汉朝人,字翁子,会稽吴人,家里贫穷,妻离他而去。后来他成为稽郡太守,他的妻要和好,遭拒。④通儒:指博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其妻患之 ④欢笑而谓之曰

(2)将【甲文】、【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通过为陋室作铭,表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2、【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

1(1)斯:这    劳:使……劳累     患:感到忧心    之:他(王欢)

(2)【答案】A: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B: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

(3)【答案】、托物言志

2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2016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许河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选自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②上方:佛寺。③山阿(ē):山岳。④萼(è):花萼。⑤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⑥羽翮(hé):羽毛。⑦桡(ráo):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 ( )(3)穷极山水之趣 ( ) (4)乃陟回阁(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悍吏之来吾乡

C.穷极山水之趣

D.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译文: 。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译文: 。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曾经      迫近    穷尽      登,上。

2、B

3、((1)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宋)太祖时,以李汉超为关南巡检,使捍北虏,与兵三千而已。然其齐州赋税最多,乃以为齐州防御使,悉与一州之赋,俾之养士。而汉超武人,所为多不法,久之,关南百姓诣阙,讼汉超贷民钱不还,及掠其女以为妾。太祖召百姓入见便殿,赐以酒食,慰劳之,徐问曰:“自汉超在关南,契丹入寇者几?”百姓曰:“无也。”太祖曰:“往时契丹入寇,边将不能御,河北之民岁遭劫虏,汝于此时能保全其资财妇女乎?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又问讼女者曰:“汝家几女,所嫁何人?”百姓具以对。太祖曰:“然则所嫁皆村夫

也。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与其嫁村夫,孰若处汉超家富贵?”于是百姓皆感悦而去。太祖使人语汉超曰:“汝须钱,何不告我而取于民乎?”乃赐以银数百两,曰:“汝自还之,使其感汝也。”汉超感泣,誓以死报。

(选自宋朝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俾:使。②阙:宫殿。③讼:控告。④取:同“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一州之赋( ) (2)问曰( )

(3)皆感悦而( ) (4)使人汉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

②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

3.李汉超身为边将,虽有抵御契丹,保全百姓资财妇女之,但也有“贷民钱不还”和“ ”之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汉超“感泣”,发誓以死报效宋太祖的原因。

1.(1)全,都;(2)慢慢(地);(3)离开;(4)告诉

2.①如今李汉超在你们身上夺取的,和契丹比起来哪个多?

  ②像李汉超这样的(人),(正)是我的宝贵的臣子,(他)是因为爱你的女儿才娶了她,娶了之后一定不会让她流离失所

3.掠其女以为妾

4.①宋太祖没有对他的不法行为进行惩处(学生答题中若有“宽恕”“宽容”“网开一面”等意思,此点就得分);②不仅说服民众,帮他平息民愤(怨);③还暗中赐给他钱财,让他还给百姓,使百姓感激。

【甲】徙木立信

《史记》

  令既具,未布,(商鞅)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注释】①令:新的法令。具:准备好。②已乃:于是,随即。③欺:骗。

【乙】毁信破魏

《刘子》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愿一饮宴,以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公子,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柱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弃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见尤,卒至屠灭,为天下所笑也。呜呼,无信之弊,一至于此,岂不重乎?

  【注释】①逆:迎。②善:交友、友善。③尤:过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令具,未布( ) ②公子焉( ) ③天下所笑也( )11.用2/线划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限两处)。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民怪之,莫敢徙。

(2)呜呼,无信之弊,一至于此,岂不重乎?

4.阅读两文,起初商鞅采用什么方法来取信于民,后来又为什么被“车裂于市”?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1)①已经 ②答应  ③被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1)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2)唉,不守信用的弊端到了此种地步,难道不重要吗?

4. 甲文中的商鞅采用立木的方法来取信于民,乙文中的商鞅言而不信,用设宴的方法俘虏对手公子昂,击破魏军,由此败坏了名声,而被“车裂于市”。 做人要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最后只会身败名裂。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③,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宋史范仲淹传》(节选)

【注】①{制中}居丧期间。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器}才干,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谁与    归:_________

(2)生平事业  见于是备:_________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庙堂之高  不可久

B.进亦忧   类如

C.尽其言   复数十步

D.足斯责   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____________

(2)遗宰相书

翻译:____________

4.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断一处)

宋 有 仲 淹 诸 贤 无 愧 乎 此

5.结合【甲】【乙】两段内容,写出范仲淹被称作“名世之臣”的原因。

答:________

1.答案:(1)归依(2)完备、完全

2.答案:B

3.答案:(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给宰相写了一封信。

4.答案: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5.答案示例:他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木兰诗》选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选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中的画线句子属于 动作 描写,它的作用是既表现了木兰久别回家的欣喜之情,又形象地表现了她迫不及待脱下战袍,换上女儿装的急切、喜悦的心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负势竞 横柯蔽B.一许里 猿则叫无绝

C.哀转久 佛印类弥勒D.猛浪若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D

2、①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奔马。

  ②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答: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