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 【乙】两个文言文选段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

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上:宋太祖。②震:感到震惊。③君临:做皇帝。④优:优厚的礼仪。⑤倾竭自效:竭尽全力忠心报效(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吏事 ( ) ②箧视之 (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旧纸(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能天下事为己任 ⑵跪而拾之

⑶复奏人 ⑷卒用

A.、⑴和⑵相同,⑶和⑷不同。B.、⑴和⑵不同,⑶和⑷相同。

C.、⑴和⑵相同,⑶和⑷相同。 D.、⑴和⑵不同,⑶和⑷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4.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5.请在甲段中找出与乙段中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请你概括甲段的内容来证明赵普确如乙段中宋太祖对他的评价。

甲段原句:

甲段内容概括:①

1.(1)熟悉  (2) 打开  (3)脸色、神色  (4) 修补 

2.  B 

3.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一读就是一整天。

4.不相同, 终于,死。

5.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选文概括: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文言文阅读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高宗(即乾隆)巡幸至扬州,时江某为盐商纲总,承办一切供应。某日,高宗幸大虹园,至一处,顾左右曰:“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塔耳。”江闻之,亟以万金贿近侍,图塔状。既得图,乃鸠工庀材,一夜而成。次日,高宗又幸园,见塔巍然,大异之,以为伪也。即之,果砖石所成,询知其故,叹曰:“盐商之财力伟哉!”

注:大虹园毁于清末战乱,白塔尚存,即现今扬州瘦西湖白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坡植牡丹、芍药( ) ②卧房外 ( )

左右曰 ( ) ④得图 ( )

2、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以”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幽阴深邃奇B.俱以假山显

C.亟以万金贿近侍D.以为伪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②江闻之,亟以万金贿近侍,图塔状。

4、【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园林建筑有关,但表现的主题不同,请说明。

【甲】

【乙】

1、 沿着   栏杆   看   已经     

2、C

3、(1)瓜州的众多园林,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的,这样的假山安置于园林中就不会使人感到不满了。

⑵江某听了这句话,急忙用万金贿赂乾隆近旁的侍臣,画出塔的形状。

4、甲文主要表现于园的磊石之奇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突出建筑者的高超技艺;乙文主要表现扬州盐商江某的富裕以及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注解①赵普,北宋著名政治家,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②薨,死。③箧,书箱。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孰若孤( ) ②蒙乃始学( )

③普少吏事( ) ④家人箧视之(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蒙辞军中多务/太祖常劝读书

B.鲁肃过寻阳/为相

C.大兄何见事晚乎/家人发箧视

D.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及

3.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晚 年 手 不 释 卷 每 归 私 第 阖 户 启 箧 取 书 读 之 竟 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分)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2分)

5.仔细研读两文,说说吕蒙和赵普两人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列举两个方面)(2分)

1.①怎么比得上,谁比得上    ②从事   ③熟悉     ④打开

2.答案:C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一处1分)

4①和有抱负的人分开几天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

   ②到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5.答案要点:①都身居高位   ②成就都很大; ③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 ④读书后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岳阳楼记(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物之情,得无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求古仁人之心,或二者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规模) 朝晖夕阴(日光) 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

B. 薄暮冥冥(迫近) 日星隐曜(光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C.连月不开(放晴) 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波澜不惊(起、动)

D. 去国怀乡(国家)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 谪守马陵郡(晋升官职)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虽不能察,必以情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真无马邪

C.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齁声起 D.前人之述备矣 山水之乐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第③④段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古仁人悲和喜的两种心情。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4.请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D

3C

4⑴(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⑵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比较阅读文言文《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注释】:①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 ②喙:鸟嘴。③其鸣自詨:指它发出“精卫”之鸣叫声而得名。詨,呼叫。 ④堙(yín):填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夸父与日逐 (2)堙于东海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弃

A.真无马邪 B. 夫呓语 C.一犬坐于前 D.欲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未至,道渴而死。

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甲、乙两文在主题方面的相同点。

5.“夸父逐日”这个成语,后来常用来比喻什么?

1.(1)跑 (2)来(用来)

2. B

3.(夸父)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或:(夸父)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

死了。

4. 都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5.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张说,字道济。武后策贤良方正,说所对第一,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睿宗即位,擢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谯王重福死,东都支党数百人,狱久不决,诏说往,一昔而罪人得,乃诛张灵均、郑愔,余诖误悉原。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恶,慰劳之。

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说既失执政意,内自惧。雅与苏瑰善,时瑰子颋为相,因作《五君咏》献颋,其一纪瑰也,候瑰忌日之。颋览诗呜咽。未几,见帝陈说忠謇有勋,不宜弃外,遂迁荆州长史。

始,帝欲授说大学士,辞曰:“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固辞乃免。后宴集贤院,故事,官重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太宗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于是引觞同饮,时其有体。中书舍人陆坚以学士或非其人,而供拟太厚,无益国家者,议白罢之。说闻曰:“古帝王功成,则有奢满之失,或兴池观,或尚声色。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讲论,详豪俊,则丽正乃天子礼乐之司,所费细而所益者大。陆生之言,盖未达邪。”帝知,遂坚。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释】①擢(zhuó):提拔。②诖(ɡuà)误:牵累、连累。③雅:平时。

1.下列句中的“之”与“则有奢满失”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蔽林间窥 B.怅恨久

C.悍吏来吾乡 D.以塞忠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说在查办谯王李重福党羽罪案时,张说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他接手案件后很快弄清真相,严惩主谋,其余被牵累的人则全部释放。

B.张说平素与姚元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后来姚崇又罗织罪名,诬陷张说,因此,张说被调任岳州刺史。

C.张说因写了篇《五君咏》感动了苏瑰的儿子苏颋,苏颋看到皇帝时就陈述张说忠良正直有功,不应该把他遗弃在外地,于是调张说为荆州长史。

D.陆坚认为学士中有人不称职却待遇优厚,建议罢黜他们。而张说认为皇帝崇儒重道,招揽学者,所用经费少,而所得益处极大。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诏说往按: ②候瑰忌日之 致:

③详豪俊 延: ④遂坚 薄: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恶,慰劳之。

②于是引觞同饮,时伏其有体。

1. D 

2. B

3.①追究、查办  ②送(送达)  ③邀请  ④轻视、看不起

4.

①睿宗称赞他不冤枉好人,又能不漏掉坏人,(派人)慰问奖赏他。

②于是大家举杯同饮,当时人都佩服他(行为)得体。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星隐 曜: (2)国怀 去:

(3)沙鸥翔 集: (4)宠辱偕忘 偕:

(5)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

2.翻译下列句子。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水的“美”。

B.选文①、②两段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对比。

C.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停顿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4.请结合名人事例,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1.(1)光辉。 (2)离开。 (3)鸟停息在树上。 (4)一起。 (5)探求。

2.(1)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 C

4.这句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样的人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沈浩”。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 ①缣:细绢。 ②仅:将近。 ③令:善,美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 吾谁与归 归: (2)尤厚于族人 于: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至今奉公之法 B.、以养群从之贫者 不以物喜

C.、或异二者之为 为义庄D.、主其出纳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乙文中的“既贵…为义庄”之举,集中体现了甲文中“的思想;而其结果“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则更是受范仲淹“”精神品质的影响
5、在我国古代,不乏像范仲淹这样的有识之士,你还知道哪些?试举两例。

1、归依, 对    

2、A     

3、略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如欧阳修“与民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明确人物,还应用诗文或叙述性语言明确其思想)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 (人名),字永叔,是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②佳木而繁阴( )

③至于负者歌于( ) ④树林阴( )

3.琅琊山上景色秀丽,在第二段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这里的美景?同时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

4.文章的第三段中详细地描写了滁人游览琅琊美景,太守设宴与众人相聚,把酒言欢的场景,作者意在表明什么?

5.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醉翁”的形象意味深长。全篇诗酒山林,意在言后。文章最后以“太守乐”结束全篇,太守到底因何而乐?作者想要借“太守乐”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1. 欧阳修    北宋

2.①草木茂盛的样子  ②茂盛   ③通“途”  ④遮蔽

3.时间顺序或“朝暮(早晚)、四季的变化”。野花、树木、风霜、水石。或者“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

4.围绕“滁地政治清明、生活富足、野餐简朴、百姓和乐”回答

5.围绕“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与民同乐;排遣被贬的抑郁,赞美太守的政绩,表明自己的远大抱负和豁达胸襟”等回答。

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文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②秦悉

2.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十余里 病终B.、而括易言 沿河求

C.、反激之力 尝与父言兵事 D.、反溯流逆上矣 数十万之众降秦

3. 翻译下列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可以提炼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文围绕着一个话题,说说你从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事物的道理、规律   ②埋

2.A(寻找;不久;B代词,代上面内容;C代词,他或他的;D副词,于是)

3.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纸上谈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5.示例:(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或生活经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