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世人甚爱牡丹( )
(3)濯清涟而不妖( ) (4)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写出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表示第一人称的词语。
4、理解填空。
(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1、(1)多;(2)很;(3)洗涤;(4)更加。
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我、余、吾、予。
4、(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3)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对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无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故虽有名马 ( ) (2)策之不以其道 ( )
(3)厉王使玉人相之 ( ) (4)及厉王薨 (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和 乃 抱 其 璞 而 哭 于 楚 山 之 下
3.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不以千里称也 王又以和为诳
B. 而伯乐不常有 而刖其右足
C.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奉而献之厉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4.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5. 【甲】文段通过 的普遍现实,【乙】文段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 (2分)
1. ①即使。 ②驾驭,驱使 ③鉴别 ④到了…..时候
2. 和/ 乃 抱 其 璞而 哭/于 楚 山 之 下
3、D
4. (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
5、. 千里马被埋没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 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8.下面哪一组句子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9.下列表达的语气和其他几句不同的是哪一项?
A.安用重法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C.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D.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或请重法以禁之
②故不暇顾廉耻耳
1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唐太宗认为百姓为盗的原因又是什么?均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2.从(一)(二)两段文字中,可以提炼出怎样的治国之道?
[937709c7fb4d6447.jpg]
阅读【甲】 【乙】两个文言文选段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
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上:宋太祖。②震:感到震惊。③君临:做皇帝。④优:优厚的礼仪。⑤倾竭自效:竭尽全力忠心报效(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 ) ②发箧视之 (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⑵跪而拾之以归
⑶复奏其人 ⑷卒用其人
A.、⑴和⑵相同,⑶和⑷不同。B.、⑴和⑵不同,⑶和⑷相同。
C.、⑴和⑵相同,⑶和⑷相同。 D.、⑴和⑵不同,⑶和⑷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4.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5.请在甲段中找出与乙段中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请你概括甲段的内容来证明赵普确如乙段中宋太祖对他的评价。
甲段原句:
甲段内容概括:①
②
1.(1)熟悉 (2) 打开 (3)脸色、神色 (4) 修补
2. B
3.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一读就是一整天。
4.不相同, 终于,死。
5.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选文概括: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文言文阅读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高宗(即乾隆)巡幸至扬州,时江某为盐商纲总,承办一切供应。某日,高宗幸大虹园,至一处,顾左右曰:“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塔耳。”江闻之,亟以万金贿近侍,图塔状。既得图,乃鸠工庀材,一夜而成。次日,高宗又幸园,见塔巍然,大异之,以为伪也。即之,果砖石所成,询知其故,叹曰:“盐商之财力伟哉!”
注:大虹园毁于清末战乱,白塔尚存,即现今扬州瘦西湖白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缘坡植牡丹、芍药( ) ②卧房槛外 ( )
③顾左右曰 ( ) ④既得图 ( )
2、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以”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幽阴深邃奇B.俱以假山显
C.亟以万金贿近侍D.以为伪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②江闻之,亟以万金贿近侍,图塔状。
4、【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园林建筑有关,但表现的主题不同,请说明。
【甲】:
【乙】:
1、 沿着 栏杆 看 已经
2、C
3、(1)瓜州的众多园林,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的,这样的假山安置于园林中就不会使人感到不满了。
⑵江某听了这句话,急忙用万金贿赂乾隆近旁的侍臣,画出塔的形状。
4、甲文主要表现于园的磊石之奇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突出建筑者的高超技艺;乙文主要表现扬州盐商江某的富裕以及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②,家人发箧③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注解①赵普,北宋著名政治家,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②薨,死。③箧,书箱。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孰若孤( ) ②蒙乃始就学( )
③普少习吏事( ) ④家人发箧视之(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太祖常劝以读书
B.及鲁肃过寻阳/及为相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家人发箧视之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及为相
3.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晚 年 手 不 释 卷 每 归 私 第 阖 户 启 箧 取 书 读 之 竟 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分)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2分)
5.仔细研读两文,说说吕蒙和赵普两人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列举两个方面)(2分)
1.①怎么比得上,谁比得上 ②从事 ③熟悉 ④打开
2.答案:C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一处1分)
4①和有抱负的人分开几天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
②到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5.答案要点:①都身居高位 ②成就都很大; ③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 ④读书后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岳阳楼记(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规模) 朝晖夕阴(日光) 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
B. 薄暮冥冥(迫近) 日星隐曜(光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C.连月不开(放晴) 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波澜不惊(起、动)
D. 去国怀乡(国家)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 谪守马陵郡(晋升官职)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虽不能察,必以情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真无马邪
C.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齁声起 D.前人之述备矣 山水之乐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第③④段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古仁人悲和喜的两种心情。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4.请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D
3C
4⑴(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⑵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比较阅读文言文《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①文首,白②喙,赤足,名曰“精卫”,③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④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注释】:①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 ②喙:鸟嘴。③其鸣自詨:指它发出“精卫”之鸣叫声而得名。詨,呼叫。 ④堙(yín):填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夸父与日逐走 (2)以堙于东海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弃其杖
A.其真无马邪 B. 其夫呓语 C.其一犬坐于前 D.欲穷其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未至,道渴而死。
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甲、乙两文在主题方面的相同点。
5.“夸父逐日”这个成语,后来常用来比喻什么?
1.(1)跑 (2)来(用来)
2. B
3.(夸父)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或:(夸父)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
死了。
4. 都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5.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张说,字道济。武后策贤良方正,说所对第一,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睿宗即位,擢①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谯王重福死,东都支党数百人,狱久不决,诏说往按,一昔而罪人得,乃诛张灵均、郑愔,余诖误②悉原。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恶,慰劳之。
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说既失执政意,内自惧。雅③与苏瑰善,时瑰子颋为相,因作《五君咏》献颋,其一纪瑰也,候瑰忌日致之。颋览诗呜咽。未几,见帝陈说忠謇有勋,不宜弃外,遂迁荆州长史。
始,帝欲授说大学士,辞曰:“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固辞乃免。后宴集贤院,故事,官重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太宗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于是引觞同饮,时伏其有体。中书舍人陆坚以学士或非其人,而供拟太厚,无益国家者,议白罢之。说闻曰:“古帝王功成,则有奢满之失,或兴池观,或尚声色。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讲论,详延豪俊,则丽正乃天子礼乐之司,所费细而所益者大。陆生之言,盖未达邪。”帝知,遂薄坚。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释】①擢(zhuó):提拔。②诖(ɡuà)误:牵累、连累。③雅:平时。
1.下列句中的“之”与“则有奢满之失”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蔽林间窥之 B.怅恨久之
C.悍吏之来吾乡 D.以塞忠谏之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说在查办谯王李重福党羽罪案时,张说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他接手案件后很快弄清真相,严惩主谋,其余被牵累的人则全部释放。
B.张说平素与姚元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后来姚崇又罗织罪名,诬陷张说,因此,张说被调任岳州刺史。
C.张说因写了篇《五君咏》感动了苏瑰的儿子苏颋,苏颋看到皇帝时就陈述张说忠良正直有功,不应该把他遗弃在外地,于是调张说为荆州长史。
D.陆坚认为学士中有人不称职却待遇优厚,建议罢黜他们。而张说认为皇帝崇儒重道,招揽学者,所用经费少,而所得益处极大。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诏说往按 按: ②候瑰忌日致之 致:
③详延豪俊 延: ④遂薄坚 薄: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恶,慰劳之。
②于是引觞同饮,时伏其有体。
1. D
2. B
3.①追究、查办 ②送(送达) ③邀请 ④轻视、看不起
4.
①睿宗称赞他不冤枉好人,又能不漏掉坏人,(派人)慰问奖赏他。
②于是大家举杯同饮,当时人都佩服他(行为)得体。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星隐曜 曜: (2)去国怀乡 去:
(3)沙鸥翔集 集: (4)宠辱偕忘 偕: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翻译下列句子。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水的“美”。
B.选文①、②两段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对比。
C.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停顿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4.请结合名人事例,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1.(1)光辉。 (2)离开。 (3)鸟停息在树上。 (4)一起。 (5)探求。
2.(1)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 C
4.这句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样的人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沈浩”。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