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核舟记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记核桃念珠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萌树跌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驱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期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质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虞初新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其两膝相比者 比:
佛印绝类弥勒 类: 不甚了了 了了: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臂挂念珠倚之 B.初视之
C.以山桃核为之 D.可谓艺之至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在《核舟记》中,作者称赞工匠“技亦灵怪矣哉”,《记核桃念珠》选文末也感叹“可谓艺之至矣”,请分别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说说两文中匠人技艺的精湛表现在哪里。
1.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比:靠近 类:像 了了:清楚、清晰
2. D
3.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示例:甲文对核舟上人物外貌、神情、动作都做了详细描述,甚至写到佛印和尚的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清楚楚数出来,能在小小核舟上雕刻如此细致的人物肖像,可见工匠的技艺精湛;乙文中描述的念珠不过樱桃一般大小,工匠却能在一枚念珠里雕刻三至六尊姿态各异的罗汉,可见技艺精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合理即可)
文言阅读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军霸上。
A.天子先驱至B.介冑之士不拜C.军中不得驱驰。 D.改容式车
2.翻译下列语句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3.本段表现了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4.从描写角度看,本段刻画周亚夫的形象以______描写为主。请写出正面描写的句子。
1、B
2我们将军有令(命令说),‘在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听天子诏书’。
汉文帝很受感动,改变了原定的仪式,直起身子用手扶在车木上,表示敬意,并派人通知
3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4___侧面_描写为主。请写出正面描写的句子。: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②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注释:①糜碎:粉碎。②虞:忧虑 ③诡:指怪异的旋流。④仕有力:做官出仕富有财力。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纵游无所得 纵:即使、纵使B.然去中州万里 去:距离
C.绝壑万仞 绝:中断D.嗜奇之士恨焉 恨:感到遗憾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肝胆为之悼栗
A.宋何罪之有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请说之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C
2.C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①根据原文意思,用斜线( / )给下文标出停顿(标2处)。
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②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相委而去( ) 元方入门不顾( )
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④文中元方机智聪明,他对“友人”所说的话让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①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②离开 回头看
③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到了正午你没来,那是不讲信用。
④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文言阅读。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执策而临之 ( )
可以调素琴 ( ) 每字为一印 ( )
则第二板已具 ( ) 尝贻余核舟一 ( )
(2)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③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尚且 走到(马)跟前
弹奏 刻
准备好 赠送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
③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加点的字。
(1)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 (2)每有会意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4)造饮辄尽__________
2、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你赞同五柳先生“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1、(1)处所(2)体会、领会(3)期望(4)往、到
2、(1)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先生安之若素。
(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赞同。读书只在领会文章的要旨,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工夫。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悠闲的时候快速阅读,获得更多的知识。
不赞同。因为对文章要旨的理解是在对一字一句的理解上实现的。没有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 ②红装而蹇者 蹇:
③始知郊田之外 始: ④夫不能以游堕事 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①被 ②名词作动词,骑驴 ③才 ④同“隳”,毁坏。
2.①光亮的样子,好像刚打开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②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
3.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靳秋田索画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有人)B.箪瓢屡空,晏如也(安适)
C.用以慰天下之劳人(宽慰)D.忽得十日五日之暇(空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以乐其志此自终
B.良朋辄至,亦适适然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葛天氏之民欤
D.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
1.A
2.A B
3.(1)(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2)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4.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世人甚爱牡丹( )
(3)濯清涟而不妖( ) (4)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写出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表示第一人称的词语。
4、理解填空。
(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1、(1)多;(2)很;(3)洗涤;(4)更加。
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我、余、吾、予。
4、(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3)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对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无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故虽有名马 ( ) (2)策之不以其道 ( )
(3)厉王使玉人相之 ( ) (4)及厉王薨 (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和 乃 抱 其 璞 而 哭 于 楚 山 之 下
3.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不以千里称也 王又以和为诳
B. 而伯乐不常有 而刖其右足
C.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奉而献之厉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4.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5. 【甲】文段通过 的普遍现实,【乙】文段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 (2分)
1. ①即使。 ②驾驭,驱使 ③鉴别 ④到了…..时候
2. 和/ 乃 抱 其 璞而 哭/于 楚 山 之 下
3、D
4. (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
5、. 千里马被埋没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