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一百许里: (2)从流飘荡:
(3)横柯上蔽: (4)在昼犹昏:
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A.千丈见底B.水皆缥碧 C.窥谷忘反D.泠泠作响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本文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左右 (2)跟随 (3)树枝 (4)如同
2C
3、(1)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4、 急 高 险 (峻; 峭; 陡 )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编篡的 通史。
本文注重以 来表现人物。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⑴孰若孤( ) ⑵邪( )⑶遂拜蒙母( )⑷即更刮目相看( )
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⑴治经:古义: 今义:
⑵见往事耳: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鲁肃与吕蒙结友正面表现出什么?侧面又表现出什么?
1.《资治通鉴》 编年体 对话
2. shú yé suì gēng
3.(1)研究 治理 (2)历史;过去的事
4(1)我难道是让你学到能当传经授道的博士官那程度吗?
(2)读书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正面:鲁肃敬才爱才;侧面: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①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②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①中外亲:指表亲。②冢:坟墓。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云耕者入冢而得( ) (2)以百金答之( )
2.找出短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 本文表现了韩魏公的什么品质?
1、说、 答谢
2、何罪之有?或覆以绣衣
3、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4、待下宽厚
核舟记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曾不盈寸( ) (2)其两膝相比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1、(1)满 (2)靠近
2、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类似)。
3.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阅读下面文言文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①。畋罢,子虚过乌有先生。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畋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子虚曰:“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矜而自功。顾谓仆曰:‘楚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楚王之猎,孰与寡人乎?’仆下车对曰:‘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耳者。臣,楚国之鄙人也。幸得宿卫②,十有余年,时从出游,游于后园,然犹未能遍睹也,又焉足以言其外泽者乎!’” (节选自《子虚赋》,有删改)
【注释】①畋:(tián)打猎。②宿卫:在宫中守夜值班,担任警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子虚过乌有先生( ) (2)饶乐若此者乎( )
(3)楚国之鄙人也 ( ) (4)十有余年(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畋于海滨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矜而自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臣,楚国之鄙人也 虽席地不容间也
D.又焉足以言其外泽者乎 颓然乎其间者
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
(2)楚王之猎,孰与寡人乎?
4.子虚先生回答齐王的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1)过(拜访)(2)若(像)(3)鄙(低俗、粗俗、浅陋)(4)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 B )
3、(1)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齐王调遣境内所有的士卒车马,与使者出外打猎。
(2)楚王游猎,与我相比谁更(壮观)?
4、楚国地大物博,齐国望尘莫及。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①,饭落釜②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③?”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④。”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⑤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⑥,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釜:锅③馏:蒸饭。 ④糜:粥。 ⑤志:记住。 ⑥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文理( ) (2) 贤于材人远矣( )
(3)尔颇有所识不( ) (4)泯然众人矣( )
2.下列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 )
A.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不使学B.于:贤于材人 受于人者
C.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仿佛志之D.而:俱委而窃听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自身努力对成才的重要性。
B.方仲永的父亲唯利是图,目光短浅;陈太丘却教子有方。他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以提问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为孩子勤奋好学而欣慰,不再追究他们蒸饭成粥的责任。
C.《伤仲永》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本文略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详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甲文结尾议论部分先分析方仲永的悲剧,再总结一般人,由一般到特殊。乙文选自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小说集《世说新语》。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5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请结合两文探究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1(1)文采和道理(2)胜过(3)通“否”,句末语气词(4)消失
2.A
3. B
4.(1)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2)太丘说:“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
5.方仲永的父亲只是知道让自己的孩子去赚钱,“不使学”(不让他接受后天的教育),因而“泯然众人”;而陈太丘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没有指责,而是以提问所听谈话的内容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用宽容来原谅。这种教育方法,让他们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文,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氏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①郭②之田易之。
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③时所操之棰④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氏大喜,因倾家资悉与之。
既而又有人持朽碗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碗乃桀⑤造,盖又远于周!”秦氏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无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乞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注释】①附:附近。②郭:城郭。③豳:古地名。④棰:竹杖。⑤桀: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为商汤所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 ②逾时( )
③盖又远于周 ( ) ④三器既得 ( )
2.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虚所居之宅︱以予之B.、遂︱虚所居︱之宅以予之
C.、遂︱虚︱所居之宅以予之D.、遂虚︱所居之宅以予之
3.翻译下列句子。
秦氏大喜,因倾家资悉与之。
4.读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 ①交换 ②超过 ③比 ④已经
2.A
3.秦士非常高兴,于是倾尽家中资财全部给了他。
4.一个人的追求爱好,要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从实际出发,切不能盲目而为。
文言文阅读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1-c-n-j-y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宋·王安石《伤仲永》)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 ____ (2)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 ____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____ (4)父异焉___________
(5)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 (6)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3.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1、(1)渐渐 (2)消失 (3)扳通“攀”,牵,引。 (4)对……感到诧异 (5)曾经(6)等到……的时候
2、(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访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3、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光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学习才是关键。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有洞,洞有货物,犭婴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 ,犭婴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 犭婴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猿,猿曳臂去。
1.断句(限断3处)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犭婴弗得自致也/ 无从致书以观
B. 犭婴悉移至窟中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迹之至窟旁 不露蛛丝马迹
D. 犭婴据窟啸曰 孙权据有江东
3.这篇短文讽刺一种什么样的丑行?用自己的话概括。
1. 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2.
3.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作者的丑行。(或:讽刺了不守信义,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丑行。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 ) (2)主人日再食 ( )
(3)媵人持汤沃灌 ( ) (4)腰白玉之环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为什么能够做到勤奋刻苦?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1.(1)通“肢” 肢体 (2)每天
(3)热水 (4)腰佩
2.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3.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