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②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 读了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1.①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扬传呢?
②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2.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阅读《幼时记趣》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昂首观之 B. 故时有物外之趣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C. 心之所向 D. 又留蚊于素帐中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2.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驱之别院 B. 以虫蚁为兽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C. 舌一叶而二虫尽为所吞 D. 必细察其纹理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文中的“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分)
1.A
2.D
3.仔细观察,忽悠想象力,有专注的精神,热爱生活、有童心。
阅读文言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注释:①糟:酒渣。②醨(lí):薄酒。③察察:洁白的样子。④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被发行吟泽畔( )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屈原既死之后( ) (4)其后楚日以削(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渔父见而问之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C.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
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3译下列句子。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4.屈原被流放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屈原投江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1)同“披”,披散(2)全(3)已经(4)一天天地
2. B
3.(1)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2)(3)略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楚国日益削弱,楚王听不进他的直谏。
阅读《岳阳楼记》: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啮人B.太医以王命聚之
C.全石以为底D.扶苏以数谏故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两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选文第③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3.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 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
1D
2A
3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 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前者为:一种比较狭隘的乐 以物喜以己悲 后者为:一种以大局为重 心系天下的乐
阅读下面文言文
项籍弃书捐剑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③怒之④。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⑤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节选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去:去掉,指放弃学书。③项梁:项羽的叔父。④怒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⑤略:大概。⑥竟;完毕。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剑/又不成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C.学/万人敌 D.项籍/以力斗
2.解释加点词语
(1)少: ____________ (2)敌:_____________(3)足: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4.短文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非常中肯地对项羽、刘邦之争的结局及其原因进行评价的
句子是 。
5.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
1.B
2.(1)年少(2)抵挡,对付(3)值得
3.只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不肯学完。
4.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5.示例:项羽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④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
顣頞⑤以让⑥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尚⑦矣。而王之求弗置⑧,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⑨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注释】①惎(jì):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③枸橼:香橼,果实体大金黄,味苦。④靳:吝啬。⑤顣頞:皱着鼻梁。⑥让:责备。⑦尚:超过。⑧置:放弃,罢休。⑨斯: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派遣)
B.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确实)
C.吾固知吴人之靳也(本来)
D.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吃完)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B.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C.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D.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
(2)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
4.请结合文中梁王嗜果和使者求果的经过,分别从不同角度写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B
2.C
3.(1)使者看见了感到很奇特,说:“真漂亮啊,金灿灿的样子,柑子也不如它。”
(2)使者又不询问一下,只是看到它外表漂亮,你所得到的不符合要求也是应该了。
4.梁王喜欢吃水果,吃了味美的,还想吃更好的,结果自讨苦吃,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使者看到枸橼外表漂亮,认为一定好吃,结果适得其反,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应该看本质,不能只重外表,否则事与愿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
【甲】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将军宜枉驾顾之: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先帝不以臣卑鄙: 深入不毛: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停一处。
(1)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体现了前句中的 这个词,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甲文中的句子是 ,在乙文中的句子是
1.拜访 率领 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长草木
2.(1)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命出使。
3.(1)不求闻达/于诸侯。(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2.解释加点的字。蹴尔而与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3.翻译下列句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乡为生死而不受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故患有所不辟也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答案】
1.《孟子》 性本善
2.踢 祸患
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符合就接受,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4.D
5.B
6.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和熊掌做比,进行类比推理,由此即彼,由浅入深,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2016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 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曾益其所不能( ) (2)人恒过( )
(3)乃喟然而叹曰( ) (4)故述往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4.(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被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5.【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增”,增加 (2)犯错误 (3)于是,就 (4)因此,所以
2.(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4.(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2)C
5. 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
(2016广东省深圳市17所名校九年级下学期联考)阅读下面选文
甲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文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③我者也,何故止我?”
注释: ①处:闲居 ②如:应当 ③劝:勉励
1.解释加点词语。
(1)河阳之北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谓子墨子 (4)子独自苦而为义
2.翻译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3.说说愚公和墨子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
1.(1)山南水北(2)通“返”,返回(3)对……说(4)唯独
2.(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 步。
(2)什么原因呢?就是吃饭的人多而耕作的人少了。
3.(1)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2)为实现理想埋头苦干、坚忍不拔。
(3)面对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于面对。
(4)直面非议嘲讽,意志坚定,充满自信,矢志不渝。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