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处( ) (2)属凄异( )

(3)二人对( ) (4)越钱塘,长江( )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王命急宣 异二者之为B.渔者歌曰 温而知新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能察,必以情D.乙翁欲扶 送杜少府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1)通“缺”,中断 (2)延长  (3)饮酒  (4)横渡

2. C

3.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阅读下文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 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惊错 (2)鼠何老虫

2.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3.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1、(1)能承受(能承担)(2)取名(命名)

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ƒ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1、柳宗元

2、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3、D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17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一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鸣,求市未能得 (2)遂携新友命驾

(3)当群相送耳 (4)使人耽之若是

15.“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横柯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鱼腹中(《陈涉世家》)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17.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6628fc1d499804e3.jpg]

[8a2e99a9a59ac0c4.jpg]

阅读下面选文

郢 人有 遗 燕 相国 书 者 ,夜 书, 火不 明 ,因 谓持 烛 者曰 : " 举 烛。 " 云 而过 书 " 举 烛。 "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 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2.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晚灯光昏暗 B.一边说一边写 C.曲解了原意 D.有意讨好燕王

3"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1【答案】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2【答案】B

3【答】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

阅读《隆中对》选段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挟天子以令诸侯 .


(2)利尽南海.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3.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答案】(1)挟:挟持,控制。(2)利:物资。(3)是:这样。

2【答案】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3【答案】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他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 自然条件优越,刘璋昏庸懦弱,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诸葛亮建议刘备用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往事耳(了解)B.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知其所亡(每天)D.七年不返(才)

2.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A

4.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

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chuí)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③。

其夕,相与④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⑤,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í) ⑥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

术穷矣。”

注释:①狙(jū ),猴类。②部分:安排。③寤:同悟④相与:一起⑤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xiá),关兽的木笼⑥道揆:法度,准则。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1) 求草木之实 ( ) (2) 山之果,公所树与( )

(3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 (4)或不给,则加鞭棰(chuí)焉 (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 ①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 ②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B. ①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②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C. ①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D. ①楚人谓之狙公。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3. 解释下面的句子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2)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4. 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提示了怎样的道理?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①②两小题。

木芙蓉

(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①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木芙蓉”怎样的特点?

②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1. ((1)果实   (2)种植、栽种  (3) 以……为苦(认为……很痛苦) (4)用鞭子

2.( B )(  C  )

3. (1)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

(2) 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

4.用权术奴役人民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一旦被压迫者觉醒对其__,终有一日会灭亡!

5.阅读古诗,完成①②两小题。                                                                              

①木芙蓉不畏艰难,用心开花。

②从方法和作用两方面回答:借助不畏风雨寒霜、从容自在、自开自落的木芙蓉来寄托作者的志向、情感,(1)表达自己不管环境有多恶劣、多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 (2)王命急宣

(3)林寒涧 (4)引凄异

2.翻译下列语句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 请从写法的角度就“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一段赏析

4.下面两段文字,和选文的第二段相比,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1)阳光。这里指太阳。

(2)有时

(3)寂静

(4)连续

2.(1)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或者驾着风,也不会有这样快。

(2)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真是有无限趣味。

3.素湍是白色的激流,回清是回旋的清波,两者是动;绿潭是绿色的深水,倒影是水中倒影的影子,两者是静;动静结合,写出了水的清澈之美。

4.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选文第二段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而这两段文字则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②,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①赒(zhōu):救济,接济。②粜(tiào):卖出粮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必以处士为法(榜样) B. 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

C. 以牛自归(返回) D. 厚遗以遣之(送走)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4.文章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C 

2.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3.①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②(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4.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