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行室:田间休息处。②苫:用草编成的遮蔽物。③豕:猪。

1.解释加点词语。

(1)一屠行 ( ) (2)顾无计可以之( )

(3)直不能屈( ) (4)遂之以归 ( )

2.翻译句子。

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负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的狼是凶残的,屠夫虽然只有一把“___________”的小刀,却用它战胜了狼,从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晚上   (2)使……死   (3)大腿   (4)背着

2.①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②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③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3.狼的威胁:逼   屠的机智:伏、捉、割、吹、缚  

4.不盈寸   拥有勇敢和机智就可以战胜凶狠的敌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动词是:呼、哭、吠。

B.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拟声词是:力拉、呼呼、许许。

C.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名词短语是:火爆声、求救声、泼水声。

D.文中三个表示时间短暂的短语是:俄而、又、于是。

2.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

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3.选文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4.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房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1.D   2.B  3.D   4.C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②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③,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④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⑤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⑦。故⑧笔法超绝。

【注释】
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尤: 格外,十分。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⑤或:有时。⑥已:止,停止。⑦蒇(chǎn):完成。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每晨携一大磁罂 ②必令畅谈

③必强与语 如是二十余寒暑

2.翻译下列句子。

⑴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⑶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到 ② 才 ③拉 ④像这样

2.(1) 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2) 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3)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1)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2)① 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阅读下面的文字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日更定( 这 )  B.湖中焉得有此人( 更加 )

C.毳衣炉火( 穿着 ) D.此( 客居 )

2.下面句子的翻译,其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C.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D.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白:上下一 余强饮三大而别

B.余:住西湖 上下十里间

C.更:是日定 湖中焉得有此人

D.及:下船 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日更定 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 哀转久

D.饮:拉余同 余强三大白而别

1.B 

2.C 

3.D 

4.B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几,有诈冒事者 觉: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

欲杀之 故: ④天下无冤 狱: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1.【答案】 ①觉:(被)发现 ②忿:愤恨 ③故:所以 ④狱:案件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①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②人于萑苻③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⑨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注释】
①(服)使…服从。②〔取〕同“聚”。③〔萑苻〕读音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④〔汔〕读音qì,接近,差不多。⑤〔从〕通“纵”。⑥〔诡随〕放肆谲诈。⑦〔絿〕读音qiú,急,急躁。⑧〔遒〕迫近,聚集。⑨ (慢) 对上司无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死焉 数月而卒

③不 ④盗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⑶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文末孔子称赞太叔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很少 ② 病 ③到,等到④稍稍,稍微

2.(1)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

(2) 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

(3) 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

3.答:说明为政者要宽严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阅读《公输》选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之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轝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杀臣,不能也 绝:拒绝B.以为械 牒:木片

C.舍其轩 文:彩饰D.宋能守:莫:没有人

2.对“吾义固不杀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讲人道,一定不肯杀人。

B.我坚持人道,自然不肯杀人。

C.我讲义气,向来不肯杀人。

D.我坚持道义,决不杀人。

3. 墨子用楚宋两国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对比悬殊,旨在说明( )

A.楚国攻打宋国的正义性B.宋国攻打楚国的正义性

C.楚国攻宋国的非正义性D.宋国攻楚国的非正义性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是《墨子》。

B.为了劝服公输盘,墨子用了夸饰、对比的方法。

C.面对楚王时,先是以类比的方法引导楚王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然后通过设喻使楚王同意他的观点。

D.墨子在听说楚将攻宋的消息后,星夜兼程赶到楚,利用自己雄辩之才劝说楚王放弃这个打算,他的行为验证了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1.A 

2.D 

3.C 

4.B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众客之( ) ②在坐( )

③天地万物与我生( ) ④天地万物与我并生,也( )

2.翻译:

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什么?你对鲍氏之子的话如何看待?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

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

②不像你所说的;

②     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阅读《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

2. 下列与“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佛印绝类弥勒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1.B 

2.D

3.D 

4.D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②固:坚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A. 一红马( ) B. 公不 ( )

C. 之万之 ( ) D. 公乘之 ( )

2.翻译下列句子。

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此乃劣马,故退之。

盖此马愿从主也。

3.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畜一红马(养) ②. 公不许 (同意 、 答应)

③. 之万怪之 (对…感到奇怪) ④. 比公乘之 (等到)

2. ①有一个军人看见非常喜爱,派人来买,张之万不答应。

②这匹马是劣马,于是退回来。

③原来是这匹马希望跟随主人。

3.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以其道策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