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

(乙)

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注:①至道:最好的道理。②困:不通,理解不了。③自反:反省自己。

④强:勉励。 ⑤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下问 ( ) (2)学而不( )

(3)有佳肴 ( ) (4)教学相(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停顿。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 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乙文中主要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0:25:18 免费下载:《盐城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Word试卷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

(乙)

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注:①至道:最好的道理。②困:不通,理解不了。③自反:反省自己。

④强:勉励。 ⑤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下问 ( ) (2)学而不( )

(3)有佳肴 ( ) (4)教学相(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停顿。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 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乙文中主要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本题关键词:甲子,子之,实而不满,朵而牌减之胶囊,马甲子叶,马甲子根,不惑之年,甲营养不良,学习习惯,学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