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 是进亦忧 ( )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 ) (4) 尝于邸中为假山 ( )
2.翻译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5.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1⑴曾经 ⑵这 ⑶归往,或宗仰 ⑷建筑,建造
2(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怎能)看到假山?
3表达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同时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姚坦关心百姓,敢于直言。 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写照。
文言文阅读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晋书》
【注】 ①久阔:久别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 kē):久治不愈的病。
1.解释加点词。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广乃告其所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3.“客”久病不愈的原因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1、想到,料想 于是
2、看见杯中有条小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完后就生病了。
3.告诉人们不要再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测,庸人自扰。(或:凡事应多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见到一点形迹就疑神疑鬼。)(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
范纯仁字尧夫,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①。僚属请奏而须报②,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③,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④,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⑤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注】①贷:施,给予。②须报:等待批复。③稔:谷物成熟。④戢(jí):止息。⑤司理:司理参军简称。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 ⑵已无所负( )
⑶恐不胜其治矣( ) ⑷法不至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僚属请奏而须报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此严治之犹不能戢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以治凶民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 而君逆寡人者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⑵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
4.从选文看,身为知州的范纯仁具有哪些优秀品格?
1.⑴指责;⑵亏,欠;⑶尽;⑷按照法律,依法。
2.C
3.(1)百姓高兴地说:“您的确是救活了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2)将他们全召到官府庭前,训诫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放走了。(“自新”可译为“改过自新”,“释”也可译为“释放了”)。
4.体恤百姓,为政宽缓。
阅读下列两则短文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①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②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掬③顶毛,口齕④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逡巡:徘徊。②啻:仅仅,只有。③掬:“抓”的意思。④齕:咬。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驴不胜怒,蹄之( ) (2)益习其声( )
(3)潜窥之( ) (4)蹲地上少休( )
2.翻译下列句子。
(1)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3.甲乙两文刻画虎、猫这两个形象时,相同点是都主要采用了 描写方法,不同点是甲文还描写了虎的 ,乙文则没有。
4.乙文猫鼠大战中,猫采用了 的战术,战胜了凶猛的鼠。
1.(1)用蹄子踢 (2)逐渐 (3)偷看 (4)稍微 、略微
2.(1)渐渐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2)在民间到处寻找好猫捕捉老鼠,但总是被老鼠吃掉。
3动作 心理
4.避其锐气,后发制人。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7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14.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17.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f5510efd8261a7db.jpg]
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阅:___ (2)竟不可得 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e83eef54e3087d7e.gif]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8.“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9.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语段(二)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21500e26746cf4af.jpg]
慎终如始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①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②。 故其垂拱岩廊③,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口口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口口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口口;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口口。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以败俗,其何故哉?岂不以居万乘④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日:“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注释:①受图定鼎:建立王朝,统治天下。②贻厥孙谋:贻,遗留;厥,其,他的;孙谋,指谋及自己的孙辈。这句指(把天下)传留给子孙后代。③垂拱岩廊:垂拱,指垂手和拱手(敛手),即由于任人得当,官员都称职,作天子的可以悠闲地垂手或抱手,不必过问。岩廊,即今之游廊。整句是说:在游廊上悠闲地散步。④万乘:乘,车乘。周制,天子出兵时车万乘,故以万乘称天子。
1. 上面文言文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忠良/淳朴/珍奇/俭约
B.淳朴/忠良/俭约/珍奇
C.淳朴/珍奇/忠良/俭约
D.珍奇/俭约/忠良/淳朴
2下面的语言材料,与上文中画线句的句意不相关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说地位越高,责任越大,就越要谨慎。
B. 身居高位者更应牢记《中庸》里讲到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时刻提醒自己修身处事应谨慎小心。
C.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称霸天下,担心从此没有臣下敢于指出他的缺点,于是发布“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的命令。
D. 《左传》中写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告诫执政者要言行一致。
1B
2D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9分)
1C
2B
3C
(三)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____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_____
你的说明:_____
[16bfeda661c5f470.jpg]
[b0acc79a3ecfd5b9.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