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①,得麋麑②,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③。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④,抵触偃仆⑤,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①畋( tián ):打猎。②麑(ní):鹿仔。③怛(dá):恐吓。④良:真,确。⑤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偃:仰面卧倒。仆:俯面卧倒。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得麋麑,畜之( ) (2)益狎( )
(3)犬畏主人( ) (4)然时啖其舌( )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13. 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临江之麋”为何会被外犬“共杀食之”?
[71806c16a8a9cbd1.jpg]
阅读《黔之驴》一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
A.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 慭慭然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颓然碧窈(《于园》)
C. 荡倚冲冒 D. 乃去
上倚河汉。(《黄鹤楼》) 乃悟前狼假寐(《狼》)
9. 下边句中没有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非显者刺(《于园》)
C.上倚河汉(《黄鹤楼》)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幼时记趣》)
10. 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说明老虎是怎样一步一步认识驴的本质的?
[dd040e60509cb0b8.jpg]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4~16题。(9分)
喜雨亭记(节选)
[宋]苏轼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余至扶风之明年( )
(2)既而弥月不雨( )
(3)以属客,而告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3.《喜雨亭记》表现了苏轼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________在____________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1.(1)第二年 (2)下雨 (3)通“嘱”,劝酒
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吗?
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 欧阳修 《醉翁亭记》
(2011·山东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春和景明 景:____________
(2)四时之景不同 景:____________
(3)而或长烟一空 或:____________
(4)把酒临风 把: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夫/淫雨霏霏B.感极而/悲者矣
C.其/喜洋洋者矣D.四时之景/不同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文段 | 写景 | 抒情 | |
甲 | 第一段 | 淫雨霏霏 | (1) |
第二段 | (2) | 喜 | |
乙 | 先写 | 山间之朝暮 | 乐 |
再写 | (3) |
5.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1.(1)日光 (2)景色 (3)有时 (4)持、执
2.(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3.B
4.(1)悲 (2)春和景明 (3)山间之四时
5.解析:结合作者境遇来理解“乐”的含义。
参考答案: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的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也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阅读下文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 是进亦忧 ( )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 ) (4) 尝于邸中为假山 ( )
2.翻译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5.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1⑴曾经 ⑵这 ⑶归往,或宗仰 ⑷建筑,建造
2(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怎能)看到假山?
3表达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同时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姚坦关心百姓,敢于直言。 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写照。
文言文阅读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晋书》
【注】 ①久阔:久别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 kē):久治不愈的病。
1.解释加点词。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广乃告其所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3.“客”久病不愈的原因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1、想到,料想 于是
2、看见杯中有条小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完后就生病了。
3.告诉人们不要再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测,庸人自扰。(或:凡事应多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见到一点形迹就疑神疑鬼。)(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
范纯仁字尧夫,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①。僚属请奏而须报②,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③,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④,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⑤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注】①贷:施,给予。②须报:等待批复。③稔:谷物成熟。④戢(jí):止息。⑤司理:司理参军简称。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 ⑵已无所负( )
⑶恐不胜其治矣( ) ⑷法不至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僚属请奏而须报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此严治之犹不能戢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以治凶民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 而君逆寡人者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⑵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
4.从选文看,身为知州的范纯仁具有哪些优秀品格?
1.⑴指责;⑵亏,欠;⑶尽;⑷按照法律,依法。
2.C
3.(1)百姓高兴地说:“您的确是救活了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2)将他们全召到官府庭前,训诫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放走了。(“自新”可译为“改过自新”,“释”也可译为“释放了”)。
4.体恤百姓,为政宽缓。
阅读下列两则短文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①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②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掬③顶毛,口齕④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逡巡:徘徊。②啻:仅仅,只有。③掬:“抓”的意思。④齕:咬。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驴不胜怒,蹄之( ) (2)益习其声( )
(3)潜窥之( ) (4)蹲地上少休( )
2.翻译下列句子。
(1)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3.甲乙两文刻画虎、猫这两个形象时,相同点是都主要采用了 描写方法,不同点是甲文还描写了虎的 ,乙文则没有。
4.乙文猫鼠大战中,猫采用了 的战术,战胜了凶猛的鼠。
1.(1)用蹄子踢 (2)逐渐 (3)偷看 (4)稍微 、略微
2.(1)渐渐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2)在民间到处寻找好猫捕捉老鼠,但总是被老鼠吃掉。
3动作 心理
4.避其锐气,后发制人。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7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14.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17.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f5510efd8261a7db.jpg]
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阅:___ (2)竟不可得 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e83eef54e3087d7e.gif]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