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必有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卒然临之而不惊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4.【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4分)

1.D

2.(1)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

(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4.【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

【乙】忍耐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 ) (2)谈笑有鸿儒( )

(3)无丝竹之耳 ( ) (4)无案牍之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交往和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1、(1)有名(出名、闻名) (2)大(3)干扰(扰乱、使……乱) (4)形体、身体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A

(一)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 蕃: (2)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清 益: (4)亭亭净 植:

(5)乎众矣 宜: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多(2)洗涤(3)更,更加。(4)竖立。(5)当然

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

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

刻厉。

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

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

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心之( )(2)继盛子弟秀者百余人(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3.“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请写出番民“信爱”杨继盛的原因。

1. (1)爱好、喜欢(2)选拔、挑选

2.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

3.兴办教育,聘请塾师,教化子弟,资助学生。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人名)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滕子京守巴陵郡()(2)前人之述矣()

(3)暮冥冥()(4)至若春和明()

3. 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

抄录下来

4. 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

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5. 《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

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1.宋或北宋  范仲淹

2. (1)特指官吏降职,外调(2)完全(3)迫近(4)日光

3.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对比。或突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即可。

课外文言文

辨盗钟

陈述古密直①,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述古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以帷围之。乃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人名,宋庆历年间进士,字密直。②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 ”划开,限断两处

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尝建州浦城县 ② 述古

③ 祭 ④ 乃使人以墨涂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

4.你认为陈述古成功捕获盗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2①担任知县②哄骗③完毕、完④暗中、暗地里

3(陈述古)亲自告诉他们如果不是盗贼,摸钟就不会响,如果是盗贼,摸钟就会发出响声。

4陈述古懂得盗贼的犯罪心理,凡是偷盗者都会做贼心虚,试图极力掩盖自己的行为,这样反而容易露出马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1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自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佥授之,封识宛然⑦。(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bì):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所有甚于死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术者病笃 (4)今汝成立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

11.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

[4524b918a6ea1ab6.jpg]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山门于河( )

于沙上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⑴求石兽水中,竟不可得。 ( )

⑵沿河求,不亦颠乎?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译: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1.⑴圮 (倒塌  )     ⑵湮 (埋没)          

2.⑴于(介词,在 )   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阅读下面文言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群响毕 ( ) (2)宾客少舒( )

(3)中力拉崩倒之声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厅事之东北角 其一犬坐

B.夫呓语 不能指一端

C.妇拍而呜 中间力拉崩倒

D.无敢哗 其文理皆有可观

3.选出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文章记叙了口技表演者一段精彩表演,记叙有条理而又曲折多变。
B.本文既可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甲文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艺人表演之“善”,属

于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4.第二段描写听众的动作、神态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1)消失  (2)神情  (3)夹杂   

2. A   

13.  

14.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1分)“默叹”表明观众对表演者的赞赏,说明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作用:从侧面描写观众举止神态的变化,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5. (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些。(2)只听见屏风里抚尺响了一下,所有的宾客都安静下来,没有敢喧哗的人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①畋( tián ):打猎。②麑(ní):鹿仔。③怛(dá):恐吓。④良:真,确。⑤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偃:仰面卧倒。仆:俯面卧倒。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得麋麑,之( ) (2)狎( )

(3)犬主人( ) (4)然时其舌( )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13. 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临江之麋”为何会被外犬“共杀食之”?

[71806c16a8a9cbd1.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