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至于负者歌于途( )(2)临溪而渔(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和陶渊明描绘的桃源一样,都是作者的理想。
C.本文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且生动精炼,动静结合,而且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D.文章的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衬托出全文的主旨。
1.(1)(背 )(2)( 到 )(3)(以……为乐)
2.(1)山中野味菜蔬,杂七杂八地摆放在面前,那是太守的酒宴啊。
(2)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B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选择对全文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本文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了。
D. 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1(1)出名 (2)品德高尚 (3)有大学问的人(博学多才的人)
2(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 C(应该是屋主人的品德高尚。)
任 末 好 学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划分下面语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或 依 林 木 之 下
A.或 /依 林 木 之 下 B.或 依/ 林 木 之 下
C.或 依 林 /木 之 下 D.或 依 林 木 /之 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负( ) ②或( )
3.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4分)
(1)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2)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4.任末说“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不读书一样能赚大钱”,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的?请简要谈一谈。
5.读了本文,你从任末身上学到了什么?
1A
2.①背 ②有时
3(1)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
(2)他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来记下这件事。
4.略
5.略
黄山谷学书
元祜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人,是“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1.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元祐 / 已前所书大异 B. 与元祐已前 / 所书大异
C. 与 / 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D. 与元祐已前所书 / 大异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罢( ) (2)从( )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
(2)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5.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几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1.D
2.(1)结束(完了,停止) (2)跟随
3.(1)吃完饭后,黄庭坚书写了几张草书,苏轼十分称赞欣赏(他的作品)。
(2)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4.疑 信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
曹操之子冲早慧①,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②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③,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④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⑤耳,毋自苦⑥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⑦柱乎?”遂不问。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慧:聪明,有才智。 ②太祖:指曹操。 ③啮:咬。 ④谬(miù):假装。
⑤妄言:瞎说,乱说。 ⑥自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⑦县:通“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为鼠所啮: ②库吏以啮鞍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
3.“以刀穿衣”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曹冲什么样的性格?
1.①被 ②报告
2.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都还会被老鼠咬破,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
3.助人为乐,机智聪慧,体恤爱护下属。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怀民亦未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从本文中找出与《伤仲永》中“令作诗”句式相同的句子。
1.①考虑 ②睡觉
2.只不过少了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或“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或“相与步于中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①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即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③者,略得影响④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⑤,不如予之约⑥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札(zhá)录:摘录。②笥(sì):竹箱。③泛滥:指多而杂乱。④影响:印象。
⑤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⑥约:简约,精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录讫朗诵十余遍( ) ②即就壁间所粘录 ( )
③稍经时日 ( ) ④日三五次以为常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A.弗之怠B.至之市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于厅事之东北角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乃 取 第 一 日 所 粘 者 收 笥 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读书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梁
1.⑴① 完、结束 ②靠近、走近 ③ 稍微 ④ 每天 ⑵C
2.乃| 取 第 一 日 所 粘 者 |收 笥 中
3.⑴(这样)随时收取,随时补贴上,一年到头(每年或整年)不空一天。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反对多而不求甚解的阅读,赞成精练的阅读,得到实际收获的阅读。
5.
阅读下面的文段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走送之 ⑵俟其欣悦 ⑶同舍生皆被绮绣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稍逾约”这是作者幼年守信的表现,也是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B.“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成人。
C. 从师时,作者与“同舍生”在衣着上形成鲜明对比,但作者并不羡慕“同舍生”,因为读书使他充实、快乐。
D.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先天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
1 ⑴跑 ⑵等待 ⑶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 译文:(我)住在旅店,店主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
3 D
阅读下面袁枚的《黄生借书说》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非夫人(那人)之物而强(勉强)假(通“借”)焉,必虑(担心)人逼取,而惴惴(心中不安)焉摩玩(玩弄,这里指读书)之不已(停止),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如果)为吾所有,必高束(挂)焉,庋藏(收藏)焉,曰“姑(姑且)俟(等)异日(以后)观(看)”云尔。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文中对读书的看法。
(2)请在文中找出跟“不敢稍逾约”的借书心情类似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1)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读好。
(2)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根据《送东阳马生序》片断,完成各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遗( ) 馁( ) 贽( )夷( )
2. 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作者在学习上的观点,默写出来并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诗》《书》分别指的是 和
4.第一段主要作者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每空一字)四方面入手,用“无”“未”“不”等否定词,形成文意的对照。
5、第二段说写这篇序的目的,这就是勉励马生努力学习。从行文上看,作者之所以写这篇序赠给马生不是轻率的,这当中有别人对他的称赞,即“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这一层关系,还有自己对他的好印象,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摘用文中字词填空,后两空不超过6字)
1、给予,赠送;饥饿;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平和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3、《诗经》》《尚书》
4、衣、食、住、行
5、流辈甚称其贤;乡人子;言和色夷;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