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外城   (2)离开

9.(1)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0.人和

9.(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 犬: 像狗一样 ②橐坚而不可也 穴: 咬洞 

③此鼠之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被  ④不能无变色蜂虿 于: 在 

(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案:

(1)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在.

(2)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招引人;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携带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 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 1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 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 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7 .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
B. 晋陶渊明爱菊 故人不亲其亲
C. 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
D. 及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天下顺之
8 . 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9 . 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停数日,辞去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 此先人之庐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1 0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1 1 . 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7 .B
8 . 具 宜 求 禁
9 . D
1 0 .(1)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3)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
1 1 . 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
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老妪老妇。自若:依然如故。不肖:不成材。诸:相当于“之于”。决别:分别。宁:难道。徐:慢慢地。售:这里是“买”的意思。券:契据。翌日:次日。索:求取。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_ ___

(2)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____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_ _______

(4)竟不索其直 竟:_ _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病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d8d9b617e9fd1f5c.jpg]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服衣冠,窥镜 之美我者

A. B.

而往,暮而归 环而攻而不胜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 群臣进谏,门庭若

C. D.

及鲁肃过寻阳 愿为鞍马

10.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成现代汉语。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 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 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 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9【答案】A

10【答案】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认为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好看。

11【答案】D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作者 彭端淑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乎成

(2)可而不可恃也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10.本文第②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

11.清举一个事例,论证“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728a18b6f2502d8a.jpg]

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水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水,潜跃其下。俯仰水池潭,意深鱼鸟水,所寡惟良木水耳。

【注】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②委:弯曲,曲折。③浦(pǔ):湖泊。④凫(fú):野鸭。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⑥俯仰:代指“观望”。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⑧寡:少。良木:美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桑干枝水又流( ) 水清深( )

2短文描绘了两湖什么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至:极

2短文描绘两湖水面开阔,水极清澈,鱼鸟繁多的景象。

【甲】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猿则百叫无 B.回倒影/荣峻茂

C.负势竞/横柯蔽 D.虽乘御风/猛浪若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在写三峡的水时,先写夏季。原因是作者给江水作注,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B.【乙】文段写“奇山”,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动为静,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C.【甲】文第②段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写景,抓住了春冬之时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三峡幽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D.【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描写水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水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1)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2)那些整天忙碌于政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的清、疾、奇的特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豁然开朗 豁然: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

(3)如外人 悉: (4)泉香而酒 洌:

(5)杂然而前者 陈: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

《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1(1)宽阔明亮的样子。(2)交错相通。(3)都。(4)清,清澈。(5)摆开。2(1)(这里/桃花源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规则整齐。 (2)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3第一层: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第二层: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美好景象。

4《桃花源记》:没有压迫、剥削和战乱,民风淳朴,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醉翁亭记》:百姓生活太平祥和,官员能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

范张约期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节选自《后汉书·范式》)

【注释】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后期方 ( ) ②若( )

2.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范巨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说你的看法。

3.母亲的答语“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一句,表明家人对范巨卿临别的相约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一句对塑造范巨卿的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1. ①到; ②这样 

2.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恪守诚信、言出必果,尊重友情的人。

3.表明家人不信任、质疑范巨卿的约定,认为时间久长、路途遥远,范巨卿一定会失约不至;这一句为后文写范巨卿到来的情景做铺垫,更衬托出范巨卿是一个诚信之士。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