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先自其足( ) ②而置之其( )

归取之 ( ) ④不得履 (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置之其坐 B. 至之市C.而忘操之D.何不试之以足

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量尺码    同“座”,座位     同“反”,返回      终于

2.B

3.(翻译少、错一个重点词语的解释扣1分。)

①等到他又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等

5.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或: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或千 B.项为之

C.喷以烟 D.怡然

2.“之”在文言文中,往往用来替代具体的人、事、景、物等,试分析一下,下面的“之”具体指什么?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

②为之怡然称快

3.“夏蚊成雷”写出了什么情景?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作者观察的对象是谁?“项为之强”一句反映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有的 僵硬 慢慢地 快乐的样子。

让它在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因为这感到很快乐。

写出了群蚊乱飞蚊声很大的情景。

飞蚊,观察事物注意力集中持之以恒。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即/公大兄无/奕女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解释下列括号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 (4)下车(引)之( )

3.翻译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5.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6.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1.D 

2.约定、才、舍充、丢弃、拉

3.(1)中午过了,友人却没有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2)您跟我父亲约在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

4.(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5.元方是一个聪明伶俐、机智善辩、懂礼识仪的孩子。是否失礼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6.与人交往应讲究忠诚,讲究诚信;维护家人尊严应做到有礼有节。(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习之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3)思而不学则。 殆: (4)博学而笃志 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的句子是:

孔子认为应该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4.孔子是如何看待物质生活的?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5.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1.(1)按时  (2)自我检查,反省。   (3)有疑惑  (4)忠实,坚守

2.(1)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照他们身上的缺点来警诫自己。

(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安守清贫 好学    

【古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不枝( ) (2)陶后有闻( )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 (4)此皆言其可者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
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1. (1)蔓( 生枝蔓 ) 鲜( 少) (3)已( 停止) (4)目( 看、观赏 )

2.(1)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3.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答: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日三吾身( ) (2)可为师矣( )

(3)疏食饮水( ) (4)我如浮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请找出体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

【答案】

1.(1)省:自我检查、反省(2)凭借 (3)名作动,吃饭(4)对,对于

2.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选自《 》 由南北朝时期南朝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2. 解释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行 ( ) (2) 去后至( )

(3) 尊君在( ) (4) 太丘舍( )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 元方“ 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1)约定   (2)才      (3)通“否 ”,表否定  (4)离开

3.有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4.(1)并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就该原谅他 。

5.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强记①之法

叶奕绳②尝言强记之法:“某③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⑤泛滥者,略得影响⑥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⑦,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

【注】①强记:记得住,记忆力好 ②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 ③某:我

④笥(sì):竹箱 ⑤务为:力求⑥影响:印象⑦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

1、下列句中“之”与“遇所喜即札录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B.粘之壁间C.一年之内D. 数年之后 ( )

2、 下列关于读书学习的条件方法,在叶奕绳的强记之法里没有提到的一点是 ( )

A.、君子之学,其可一日而息乎?(欧阳修)

B.、读书须是虚心方得。(朱熹)

C.、房室清,墙壁净。(《弟子规》)

D.、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录朗诵十余遍: 掩卷闲步:

③一字不 ④岁无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答案】

1、B  

2、 C

3、完(毕)、合上书本、遗失(遗漏)、荒废

4、 ①(我)常常看见力求量多的人(也可释为一意贪多),(他们)大略得到一些印象就停止了(便算学过了)。

②不如我学得精要而实际有收获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学士丘濬其文( )

⑵上监司 ( )

⑶与若,三日后来 ( )

⑷使者下阶谢,乃( )

1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试悦

A.吾欲辱之,何也B.丛草为林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攻其后也D.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

12.翻译下列句子。

(1)悦不迎,岂有恙乎?

(2)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

13.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⑴重:重视;⑵谒:拜见;⑶期:约定日期;⑷已:停止。

11、C。

12⑴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⑵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

13、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20.解释下面加点词。

者必怒(   )    ⑵于是州皆谓“灯”为“火”(   )

21.翻译: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22.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

【答案】

20.⑴违背,冒犯。⑵全,全部。

21.当差的书写告示说:"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并把告示牌挂在街头。

2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