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刘义庆 《人琴俱亡》)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汤汤②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③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④,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⑤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①志:志趣,心意。 ②汤汤:宽广的样子
③卒:通“猝”,突然。 ④操:琴曲。⑤逃:隐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A.弦既不调 B.因恸绝良久
C.伯牙善鼓琴 D.伯牙所念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
钟子期辄穷其趣。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B.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4.你认为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明。
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已经 于是、就 擅长、善于 想
2.钟子期/辄穷/其趣。
3.A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B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4.其一,有生病的原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其二,更有悲痛的原因——“因恸绝良久”。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 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想通的人。
下面题目偶数班不做,奇数班必做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记六一①语
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3.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
1.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3.①勤读书②多写作③不急于求成④多反省
阅读下面短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先自度其足( ) ②而置之其坐 ( )
③反归取之 ( ) ④遂不得履 (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置之其坐 B. 至之市C.而忘操之D.何不试之以足
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量尺码 同“座”,座位 同“反”,返回 终于
2.B
3.(翻译少、错一个重点词语的解释扣1分。)
①等到他又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等
5.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或: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或千或百 B.项为之强
C.徐喷以烟 D.怡然
2.“之”在文言文中,往往用来替代具体的人、事、景、物等,试分析一下,下面的“之”具体指什么?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 。
②为之怡然称快 。
3.“夏蚊成雷”写出了什么情景?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作者观察的对象是谁?“项为之强”一句反映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有的 僵硬 慢慢地 快乐的样子。
让它在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因为这感到很快乐。
写出了群蚊乱飞蚊声很大的情景。
飞蚊,观察事物注意力集中持之以恒。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即/公大兄无/奕女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解释下列括号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 (4)下车(引)之( )
3.翻译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5.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6.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1.D
2.约定、才、舍充、丢弃、拉
3.(1)中午过了,友人却没有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2)您跟我父亲约在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
4.(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5.元方是一个聪明伶俐、机智善辩、懂礼识仪的孩子。是否失礼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6.与人交往应讲究忠诚,讲究诚信;维护家人尊严应做到有礼有节。(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博学而笃志 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的句子是:
孔子认为应该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4.孔子是如何看待物质生活的?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5.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1.(1)按时 (2)自我检查,反省。 (3)有疑惑 (4)忠实,坚守
2.(1)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照他们身上的缺点来警诫自己。
(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安守清贫 好学
【古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 ) (2)陶后鲜有闻( )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
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1. (1)蔓( 生枝蔓 ) 鲜( 少) (3)已( 停止) (4)目( 看、观赏 )
2.(1)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3.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答: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 ) (2)可以为师矣( )
(3)饭疏食饮水( ) (4)于我如浮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请找出体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
【答案】
1.(1)省:自我检查、反省(2)凭借 (3)名作动,吃饭(4)对,对于
2.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选自《 》 由南北朝时期南朝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2. 解释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 去后乃至( )
(3) 尊君在不( ) (4) 太丘舍去( )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 元方“ 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1)约定 (2)才 (3)通“否 ”,表否定 (4)离开
3.有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4.(1)并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就该原谅他 。
5.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强记①之法
叶奕绳②尝言强记之法:“某③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⑤泛滥者,略得影响⑥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⑦,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
【注】①强记:记得住,记忆力好 ②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 ③某:我
④笥(sì):竹箱 ⑤务为:力求⑥影响:印象⑦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
1、下列句中“之”与“遇所喜即札录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B.粘之壁间C.一年之内D. 数年之后 ( )
2、 下列关于读书学习的条件方法,在叶奕绳的强记之法里没有提到的一点是 ( )
A.、君子之学,其可一日而息乎?(欧阳修)
B.、读书须是虚心方得。(朱熹)
C.、房室清,墙壁净。(《弟子规》)
D.、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录讫朗诵十余遍: ②掩卷闲步:
③一字不遗 ④岁无旷日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答案】
1、B
2、 C
3、完(毕)、合上书本、遗失(遗漏)、荒废
4、 ①(我)常常看见力求量多的人(也可释为一意贪多),(他们)大略得到一些印象就停止了(便算学过了)。
②不如我学得精要而实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