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苦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折枝:压弯了树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的字。
(1)尝与诸小儿游( )(2)诸儿竞走取之( )(3)惟戎不动( )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 (1)曾经 (2)摘 (3)只,只有
2.树在路边而长满果实,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3.要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分析推理,才能发现生活的真实。
苏轼的《浣溪沙》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C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何不试之足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D.观之正浓
2.所选语段写的是 之趣。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1.A
2鞭打蛤蟆
3.突然有一很大的东西,翻倒山丘拔倒树木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天帝使我长百兽 ②以为畏狐也
③故遂与之行 ④兽见之皆走
2.与“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忘操之B.、至之市C.、是吾剑之所从坠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译文: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的一类人
1 ①使: 派 ②畏:害怕 ③ 遂:于是,就 ④走: 跑
2. A
3.现在你吃掉我,这是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4. 狐假虎威,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列子·说符》)
注释:缁(zī)衣:黑衣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衣素衣而出 ( ) (2)、天雨 ( )
(3) 衣缁衣而反 ( ) (4)、子亦犹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将扑之”的“之”相同的是:( )
A.、至之市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D.、而置之其坐
3、翻译句子: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译文: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白色的 (2)下雨 (3)通“返”,返回 (4)这样
2、D
3、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迎上去(冲杨布)大叫
4、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或遇事要善于思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细察其纹理(细小)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D.、徐喷以烟(慢慢地)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鞭数十,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
A.明察秋毫B.物外之趣C.怡然称快
4、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丰富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抬起头看这些飞舞的蚊子(很久),脖子都因为这样而僵硬了
用鞭子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3、B
4、群鹤舞空 青云白鹤观 “神游”山林
5、略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刘义庆 《人琴俱亡》)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汤汤②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③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④,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⑤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①志:志趣,心意。 ②汤汤:宽广的样子
③卒:通“猝”,突然。 ④操:琴曲。⑤逃:隐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A.弦既不调 B.因恸绝良久
C.伯牙善鼓琴 D.伯牙所念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
钟子期辄穷其趣。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B.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4.你认为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明。
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已经 于是、就 擅长、善于 想
2.钟子期/辄穷/其趣。
3.A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B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4.其一,有生病的原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其二,更有悲痛的原因——“因恸绝良久”。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 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想通的人。
下面题目偶数班不做,奇数班必做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记六一①语
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3.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
1.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3.①勤读书②多写作③不急于求成④多反省
阅读下面短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先自度其足( ) ②而置之其坐 ( )
③反归取之 ( ) ④遂不得履 (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置之其坐 B. 至之市C.而忘操之D.何不试之以足
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量尺码 同“座”,座位 同“反”,返回 终于
2.B
3.(翻译少、错一个重点词语的解释扣1分。)
①等到他又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等
5.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或: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或千或百 B.项为之强
C.徐喷以烟 D.怡然
2.“之”在文言文中,往往用来替代具体的人、事、景、物等,试分析一下,下面的“之”具体指什么?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 。
②为之怡然称快 。
3.“夏蚊成雷”写出了什么情景?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作者观察的对象是谁?“项为之强”一句反映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有的 僵硬 慢慢地 快乐的样子。
让它在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因为这感到很快乐。
写出了群蚊乱飞蚊声很大的情景。
飞蚊,观察事物注意力集中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