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而去之( )

既而君悔之( ) ④追者曰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情 B.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老者之智 D. 铸库兵作耕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放弃③不久④通“返”(返回)

2、C

3、①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②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4、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异二者之为( )(2)不物喜( )

(3)伛偻提携( )(4)杂然而前者(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B.庙堂之高则忧 十日,扁鹊复见
C.、退忧 而乐无穷也D.宴酣乐 以天下所顺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 (1)或许(2)因为(3)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4)摆开,陈列。

2、C

3、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4、忧  醉与乐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的意思。

(1)窥谷忘( ) (2)富阳至桐庐( )

(3)负势竞上( ) (4)流飘荡(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

水“异”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1)通“返” (2)从(3)向上(4)随着

2.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小题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
①不见 月( ) ②湖中人鸟声 绝( )
【小题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下 白长烟 空B.飞漱其 又何

C. 孥一小舟荆国有 于地而不足于民

D. 多趣味此皆

【小题3】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末句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小题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①日光,这里指太阳。②都  
【2】  A
【3】 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句通,“虽”“疾”两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 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按照原文在横线上补写描写湖中雪景的句子。

(2). 翻译下列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 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

A.君向潇湘我向秦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C.酒逢知己千杯少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文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  BC

(4)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论语三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乙】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不亦 (2)学而不

(3) 记问不若人 (4)众兄弟成诵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人不知不愠。

A.学时习之,不亦说乎?B.默识之,学而不厌。

C.至之市,忘操之。D.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来。

3.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4.(1)司马光勤学的故事生动地阐发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请再写出两个形容读书勤奋的成语

(2)司马光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讲究学习方法,正如《论语》中所说,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请结合乙文,具体说一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1.(1) 说同悦,愉悦,高兴     (2)满足   (3)   担心     (4)   已经    

2.C

3.(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 读书不能不背诵 ,有时在骑马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或者未睡)的时候。

4.(1)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凿壁借光

(2)原文是”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不仅刻苦学习,熟读成诵,在背诵之后,还要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自然多了。

阅读《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①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②,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 ③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④ ,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注释:①杜如晦:人名。 ②表留幕府:上表请求把杜如晦留在幕府。

③兴替治乱:国家更替,整顿乱局。 ④拔茅汇进:不断推荐能人。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将亡者以十数( ) 去者多不足吝( )

诸将得( ) 王之( )

(2) 下列句中与例句中加点“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诸将亡者十数

A.而能天下事为己任B.跪而拾之

C.遂名楼D.幽阴深邃奇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则 珠 玉 无 胫 而 至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众,各      容易      担心       虽然      (2)C

2. 则\ 珠 玉 无 胫 而 至 矣

3.(汉高祖)于是拜韩信为大将,终于成就了汉朝的大业。

(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4.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善于发现人才,更应重视人才。(答到重用人才即可)

《庄子》故事两则

【一】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于国中/三日三夜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惠子梁 相:做宰相B.搜于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请循其 本:本心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鸱”比喻醉心利禄而猜忌他人的小人,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来看,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活泼自由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1.B 

2.D 

3.C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选自张岱《于园》)

【乙】王中翰新居,亦枕山。门前有方塘,贮水可十亩;松桂数十株,森秀蓊郁;寿藤一大壁,作殷红色,杂以碧绿。旁有磐石一具,可奕。……由此登山,可数百步,岩石磊磊,至左极高阜,望见江及远山,可亭。中翰乞名,予曰:“可名为远帆亭。”(选自袁中道的《游居柿录》)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坡植牡丹、芍药( ) (2)卧房外( )

(3)瓜洲园亭( )  (4)可为远帆亭( )

2.找出与文中“以实奇”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遂名楼  B.太祖常劝读书

C.岁大穰       D.一儿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②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③旁有磐石一具,可奕。

4.甲乙两文在说明顺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中标志性词语加以分析

1.(1)沿着、顺着;(2)栏杆;(3)众、各;(4)命名

2.C 

3.(1)如果不是有名望的人投下名帖,那么(主人)是不会拿出门钥匙(开门迎客的).(2)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烟雾。(3)旁边有一块磐石,可以供人们下棋。

14.都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甲文:前堂—后厅—卧房槛外—在后;乙文有门前—旁—由此登山。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普少吏事 ( ) (2)良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

(3)户启箧取书( ) (4)与老人(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能以天下事己任 其老,强忍

B.良大惊,随目 家人发箧视

C.父曰:“我!” 有郑人欲买

D.多忌克 乘奔御风

3.翻译句子

(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4.当赵普面对宋太祖和张良遇到“老父”时,他们两人表现出了许多优秀品格,结合文章来谈谈

1.(1)熟练;(2)曾经;(3)关上;(4)约定

2.B

3.(1)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赵普处理决断很快

    (2)张 良就对《太公兵法》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4.从勤奋读书、善于忍耐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