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①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礼愈至 。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从而师之 。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B.俯身倾耳以请 无从致书以观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之学者必有师
D.惑而不从师 中峨冠而多髯者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
.
.
1.于是,就 周到 同“授”,教授 学习, 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2.C
3.(1)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2)个人的眼睛正注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开的声音(3)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要求:确定的观点;扣文段内容;自身的经历;语句通顺,言之成理。
阅读《乌蜂》一文
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②手瘃③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邀④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④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注解:①哜(jiē)齐鸣声。 ②胝(zhī)老茧 ③瘃(zhú)冻疮。 ④邀(áo)游玩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黄蜂殚其力以为蜜( ) ②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 )
③是无益于楚国者也( ) ④以贻观者笑也( )
(2)与“吾忧子之为乌蜂也”中“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B.马之千里者
C.何陋之有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人 皆 有 眉 而 子 独 无 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文中的熊蛰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①用尽 ②酿造 ③ 这 ④留给 (2)D
2.然 /人 皆 有 眉 /而 子 独 无 眉
3.所以一定彻底赶走那些乌蜂,那些不离开的大家一起叫着杀死它们。
4.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强词夺理(厚颜无耻、恬不知耻、巧舌如簧)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④粜:卖出粮食。⑤比:等到 ⑥鬻(yù):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饶去杭几二千里() (2)人七日不食则死()
(3)安能忍死以待乎( )(4)其两膝相比者(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
B.言于江浙行省 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C.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 何陋之有(《陋室铭》)
D.人七日不食则死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
3.翻译下列句子
(1)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3)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4. 选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写百姓的话有何作用?
1.(1)距离 (2)吃(饭)(3)怎么,哪里(4)靠近
2.D
3.他就按下等价又减价十分之二的价格,让百姓来买。
饶州路遭大饥荒,米价暴涨,总管王都中将官仓的米的价格定为三等价格,向江浙行省上言,认为必须按下等价出卖,百姓才能吃得上米,还未得答复,就按下等价又减价十分之二的价格,让百姓来买。行省对他擅作主张的行为十分恼怒,王都中说:“饶州距离杭州差不多两千里,等到决定了再返回来,非半个月的时间不可。可是人七天不吃东西就会死,怎么能够忍心看着百姓饿死来等待呢!”那里的百姓一起对他说:“您为我们减了米价,您果真因此获罪,我们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要来替您偿还。”行省这时才省悟,王都中于是得以免罪。
4.王都中擅自降低米价救灾,惹怒上司。百姓的话衬托王都中为民着想,深入民心,政绩极好,表明百姓对王都中的爱戴、感激、赞扬。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委而去之( )
③既而君悔之( ) ④追者反曰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 铸库兵以作耕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放弃③不久④通“返”(返回)
2、C
3、①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②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4、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异二者之为( )(2)不以物喜( )
(3)伛偻提携( )(4)杂然而前陈者(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复见
C.、退亦忧 而乐亦无穷也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 (1)或许(2)因为(3)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4)摆开,陈列。
2、C
3、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4、忧 醉与乐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的意思。
(1)窥谷忘反( ) (2)自富阳至桐庐( )
(3)负势竞上( ) (4)从流飘荡(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
水“异”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1)通“返” (2)从(3)向上(4)随着
2.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小题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
①不见 曦 月( ) ②湖中人鸟声 俱 绝( )
【小题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下 一 白长烟 一 空B.飞漱其 间 又何 间 焉
C. 余 孥一小舟荆国有 余 于地而不足于民
D. 良 多趣味此皆 良 实
【小题3】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末句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小题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①日光,这里指太阳。②都
【2】 A
【3】 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句通,“虽”“疾”两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 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按照原文在横线上补写描写湖中雪景的句子。
(2). 翻译下列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 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
A.君向潇湘我向秦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C.酒逢知己千杯少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文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 BC
(4)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论语三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乙】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不亦说乎 (2)学而不厌
(3) 患记问不若人 (4)众兄弟既成诵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C.至之市,而忘操之。D.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3.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4.(1)司马光勤学的故事生动地阐发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请再写出两个形容读书勤奋的成语 、 。
(2)司马光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讲究学习方法,正如《论语》中所说,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请结合乙文,具体说一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1.(1) 说同悦,愉悦,高兴 (2)满足 (3) 担心 (4) 已经
2.C
3.(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 读书不能不背诵 ,有时在骑马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或者未睡)的时候。
4.(1)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凿壁借光
(2)原文是”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不仅刻苦学习,熟读成诵,在背诵之后,还要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自然多了。
阅读《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①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②,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 ③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④ ,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注释:①杜如晦:人名。 ②表留幕府:上表请求把杜如晦留在幕府。
③兴替治乱:国家更替,整顿乱局。 ④拔茅汇进:不断推荐能人。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诸将亡者以十数( ) 去者虽多不足吝( )
诸将易得( ) 王患之( )
(2) 下列句中与例句中加点“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诸将亡者以十数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B.跪而拾之以归
C.遂以名楼D.以幽阴深邃奇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则 珠 玉 无 胫 而 至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众,各 容易 担心 虽然 (2)C
2. 则\ 珠 玉 无 胫 而 至 矣
3.(汉高祖)于是拜韩信为大将,终于成就了汉朝的大业。
(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4.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善于发现人才,更应重视人才。(答到重用人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