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4分)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2. 略

3.略。(意合、有理即可)

阅读《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用“/”给下列语句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1)其 此 之 谓 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有嘉肴( ) (2) 不知其也(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其此之谓乎?

4.用原文中的词或语句填空

(1)选文开头用“嘉肴”与“ ”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文中认为,把知识教给别人,这之后才能“ ”,由此才会“ ”。

(3)选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 ”。

1、(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其/此之谓乎

2、(1)即使  (2) 甘美

3、(1)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1)至道(2)知困     自强 (3)教学相长(也)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 绝:

王命急宣。 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①断②有时

2、(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①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陂池:池塘。④岩阜:假山。⑤芡(qiàn):水生植物。⑥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通人 (2)便要还家

(3)得灵壁张氏 (4)汴之余浸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4.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文和乙文的主要内容。

5.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6.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仅仅,只(2)通“邀”邀请(3)才(4)依靠,凭借。

2.(1)略。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阴郁的乔木

3.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4.甲文:叙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和桃花源做客的经过。乙文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

5.听见渔人所说的话后, 为世外的战乱频繁,社会__而叹惋,为世外的人民生活痛苦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6.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批判了当时的__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欧阳修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①孤:幼年丧父。②昏怠:昏沉困倦。③沃:浇,引申为“洗”。④既:副词,不久,后来。⑤每:常常。⑥慷慨:形容慷慨激昂。⑦谪:贬谪,贬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粥而读(    )

(2)以水沃面(    )

(3)食不(    )

(4)乃至被受贬(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翻译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选文的层次已经用“∥”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4.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1.(1)吃 (2)往往,总是 (3)供应 (4)说别人的坏话 

2.B 

3.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③刻苦自励且心忧天下。 

4.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 啖粥而读 

5.揭示主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远(    )

(2)险躁则不能性(    )

(3)年时驰(    )

(4)成枯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1)达到 (2)修养 (3)随同 (4)于是 

2.(1)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 

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乎(      )

(2)人不知而不(      )

(3)不矩(      )

(4)人不其忧(      )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该则选文对你学习方面的启发。

1C(解析: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D.择其善者/而从之) 

2.(1)同“悦”,愉快 (2)生气,恼怒 (3)越过 (4)能忍受 

3.(1)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往来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志向坚定,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身所寄(      )

(2)奈地坏(      )

(3)因往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1.(1)无,没有 (2)怎么办 (3)告知,开导 

2.(1)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2)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3.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示例:忧天忧地,匹夫有责。20世纪下半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现代化,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该忧天忧地了。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摧;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文言词汇——我能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连月不 (2)暮冥冥

(3)国怀乡 (4)春和

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3.阅读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1)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的心态

(2)文中与“悲”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 ____,______ _ _____;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3)“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________________。

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5.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发展的世纪,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否,就取决于科技是否发达。我们将是祖国的建设者、主力军,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忧乐观呢?

1、解除,文中指天气放晴  迫近  离开    日光

2、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已得失而或喜或悲。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主要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或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1.(1)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