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周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觥筹 ____________(2)特立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者/休于树 B. 往来/而不绝者 C. 悠悠乎/与颢气俱 D. 故为之/文以志
3.翻译。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文段 | 描写 | 内容相似句 | 抒情 | 乐之原因 |
甲 | 滁人游乐 太守宴饮 | A. | 乐 | B. |
乙 | C. | D. | 始得之乐 |
5在遭遇坎坷磨难时,甲乙两文的作者仍然能从生活中寻找到“乐”。这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酒杯和酒筹 ⑵独立出众
2.D
3. 靠近溪边来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
4.
文段 | 描写 | 内容相似句 | 抒情 | 乐之原因 |
甲 | 滁人游乐 太守宴饮 | 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 | 乐 | 与民同乐 |
乙 | 一望之间 偶得西山 |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 始得之乐 |
5.示例:在遭遇坎坷磨难时,柳宗元能寄情山水,欧阳修能与民同乐。我们也应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以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
阅读下面文言文
柳庆字更兴。大统十年,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①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②与一沙门③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注】①贾(ɡǔ)人:商人。 ②日者:白天 ③沙门:和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令笞杀之 _________ ②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 _________
③ 谓主人所窃 _________ ④昔于公断狱无私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3例句:沙门乃真盗耳。
A. 乃入见(《曹刿论战》) B.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 乃悟前狼假寐(《狼》) 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日 者 与 一 沙 门 再 度 酣 宴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概述文中柳庆“守正明察”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用竹板打 ②到 ③认为 ④案件
3. D
4.日 者 / 与 一 沙 门/再 度 酣 宴
5.(1) (柳庆)立即派人捉拿和尚,(和尚)竟带着金子逃跑躲藏了起来。 (2) 略
6.公正地给与地方豪绅孟氏严厉惩治,明断偷窃商人钱财的是和尚而不是房东。
文言文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1.解词。(1)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比出郭 (4)是夕
2.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下列句中 “于”与“濯足于惠因涧”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4.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从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5.【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1.(1)以……为乐 (或:感到快乐) (2)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及,等到 (4)这
2.(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3.C
4.惠因涧 龙井亭 朝音堂
5.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寂静来写。
示例二: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
示例三: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1.(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三易马而三后( ) ②先则恐逮于臣(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1)换,更换(2)被 (2)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3)示例: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患得患失,否则做事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不以疾也 (4)故渔者歌曰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陈胜自立为将军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以为妙绝
3.翻译下列句子。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引用“巴东……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和 形成照应。(填一字)
1. (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快 (4) 故:所以。
2.B
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4“凄”和“哀”。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③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豕(shǐ):猪。②蒲:水杨树。③鬻(yù):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恒过”中的“过”和“其主笞之”中的“笞”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 “生于忧患”、“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中的“于”意思不同。
C.“必先苦其心志”和“乃苦身焦思”中的“苦” 都可翻译为“使……痛苦”。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育遂博通经史”中的“遂”和“乃苦身焦思”中的“乃”都可翻译为“于是、就”。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
⑵女忘会稽之耻邪?
3. 【乙】文中的王育坎坷成才的经历可以用【甲】文中“ ”来概括;【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4. 【甲】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同【乙】文中的王育、【丙】文中的越王勾践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甲】【乙】【丙】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1.D
2.⑴王育时常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⑵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3.生于忧患 卧薪尝胆
4.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启示:逆境使人成才。我们应该不怕困难,敢于创造条件,发愤学习,取得成功。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①。”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②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③。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④其糟而啜⑤其醨⑥?何故怀瑾握瑜⑦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⑨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⑩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古文观止》
[注]①见放:被放逐。②凝滞:拘泥。③与世推移:随着潮流转变作风。④餔:同“哺”,吃。⑤啜(chuò):喝,饮。⑥醨(lí):淡酒。⑦瑾、瑜:皆是美玉。此处比喻高尚的品德。⑧察察:清洁貌。⑨汶汶(mén):昏暗。⑩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用“/”断句。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期在必醉 期: (2)衔觞赋诗 觞:
(3)形容枯槁 形: (4)新沐者必弹冠 冠:
3.翻译下列句子。(1)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2)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4.填空。
古仁人注重对个人品行的不懈追求。如甲文中“ , ”是世人对五柳先生品行的赞美;乙文屈原自述其志的句子是:“ , 。
5.五柳先生的“醉”与众人的“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意,谈一谈你的看法。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1)期望,希望,要求 (2)酒杯 (3)身体,形体 (4)帽子
3(1)亲戚朋友了解到他这样,有时摆上酒食来招待他。
(2)于是屈原怀抱着石头,就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5不同:陶渊明喝醉是为了逃避污秽与腐朽的社会,暗含了作者退隐避世的思想;众人喝醉可见世人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的心态,表达作者对世人的嘲讽与鄙视。
相同:陶渊明喝醉是为了躲避污秽、腐朽的社会,众人喝醉可见人们麻木不仁,随波逐流,从“醉”反映的社会现实来看是相同的,在两文中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败落。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6分)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①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甲申国②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③不肯剃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④,妻当徙。王适值解,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⑤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妇人也而忽之,子弟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徙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节选自 《虞初新志》)
[注] ①隶:同“吏”,差役。②甲申: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③许元博德溥:许元博,字德溥。④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⑤彷徨:辗转反侧。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有 司 以 抗 令 弃 之 市 而 王 夫 妇 即 就 道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弟语我 ②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
③使匿于母家 ④于是皋人感之
3.与“王乃伏地顿首谢”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祖乃悟(《赵普》) B.屠乃奔倚其下(《狼》)
C.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翻译下列句子。⑴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
译文:
⑵诚然耳,何戏之有?译文:
5. 通读全文,请概括出王义士夫妇“高德溥之义”的举动。
1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 (完成时注意划分两处)
2①只管 ②对,正确 ③藏,隐藏 ④ 被……所感动
(考查文言实词的把握,完成时,可联系课文。①“弟”可联系“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3 B
4.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 (关键词语 “诚然”和句式要正确)
⑵做官的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关键词语“肉食者”“鄙”)
5.⑴王义士想救高的妻子脱险 ⑵王义士妻子愿意代替高妻流放 ⑶王义士夫妇历经风霜艰苦,流放千里,不以为苦(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其中第三点虽是说夫妇的艰辛,但他们都“甘之不厌”,可视为举动的延续。其余“乃终夜欷歔不成寐”是“无术”时的表现,“子弟语我,我能为之筹之”是妻子为丈夫分忧的表示,“此豪杰之举也”是妻子对丈夫举动的赞扬,这些都不是举动的本身,不能算对)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①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②也,则使齐人傅③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⑤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⑥,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⑦。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⑧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善:向善。②齐语:名作动,说齐语。③傅:教导。④咻:xiū,喧哗。⑤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⑥薛居州:人名。⑦所:处所,地方。⑧独:可作“将”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亭亭净植 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
③孟子谓戴不胜曰 __________ ④虽日挞而求其楚 __________
2.用“/”为下句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之君子者也。”试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至少写出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周敦颐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文中孟子的观点正好与它相反,孟子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树立 ② 少
③ 对……说 ④即使
2.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喜欢莲花的(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②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如……何不翻译不得分)
4. 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品格高尚,声名远扬;挺立,坚守节操;端庄严肃,为人敬重
5. 孟子的观点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同意XX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看法。
附加 优孟哭马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谈笑讽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使群臣丧之/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C.诸侯闻之/闻寡人之耳者D.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人恒过然后能改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马 者 王 之 所 爱 也 以 楚 国 堂 堂 之 大 何 求 不 得 而 以 大 夫 礼 葬 之 薄。
3.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而优孟用什么方法成功进谏?
1、B
2、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3.他“欲擒故纵”,进门大哭,顺着楚王的意思,要求厚葬死马,接着顺势推理,推出荒诞的结果,使楚王恍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