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答案】6.C 7.B 8.D
【山东省东营市】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 )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 )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
11.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12.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13.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案】10.①像狗一样 ②咬洞 ③被 ④在
11.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 得逃脱。12.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13.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山东省德州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米粟非不多也( ) ②委而去之( )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案】14示例:①粮食 ②放弃
15.示例: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 势更加强烈。
【青海省西宁市】三、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山门圮于河 圮( )
⑵湮于沙上 湮(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 )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11.⑴倒塌⑵埋没
12.⑴介词,在 ⑵代词,指代二石兽
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5.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 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9.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停数日,辞去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此先人之庐D.咨臣以当世之事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11.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案】7. B
8.具 宜 求 禁
9. D
10.⑴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⑵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⑶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
11.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辽宁省沈阳市】阅读选文,完成7~10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过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卒然临之而不惊。
⑵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
【答案】7.D
8.⑴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⑵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9.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乙】忍耐
【辽宁省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2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逸)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走送之 ( ) ⑵援疑质理 ( )
⑶然负此自放( ) ⑷故虽有勤苦之劳( )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⑵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⑵【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20.⑴跑⑵询问⑶但是,可是⑷劳累
21.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22.⑴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⑵因取“经” “传” “子” “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
【江苏省泰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1 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①。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注】①即戎,指参军。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能鸣善舞 ( ) ②即时敛兵授甲( )
③百姓始稍稍复集( ) ④命鼓行而进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述卫侯悔过之意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前入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⑵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1.《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8.⑴①擅长 ②盔甲 ③才 ④擂鼓、击鼓
⑵)D
9.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10.⑴(他)向老百姓征收重税,来充当鹤的粮食。 ⑵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些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11.《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是因为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做到了取信于民,把握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而卫懿公好鹤,“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失去了民心,战争时又急躁冒进,中了埋伏。
【江苏省常州市】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7~10题。
陆游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①,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②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耶?”
陆子曰:“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③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④,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选自《渭南文集》,有删改)
【注】①楹:间。②高明奥丽:高大明亮,幽深华美。③玉笥(si):山名。④棹(zhao):桨,文中代指船。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则 寄 其 趣 于 烟 波 洲 岛 之 间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若小舟然 然( )
⑵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 计( )
⑶还泊于玉笥之下 泊( )
⑷纳烟云日月之伟观 观( )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11.请用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①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小屋得名的缘由。
⑵第②节“穷达异矣”中“穷”指“___________”,“达”指“___________”。
12.请谈谈你从下面两句中读出的弦外之音。
⑴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
⑵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
【答案】8.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之间
9.⑴……的样子 ⑵想着、盘算着 ⑶停泊 ⑷景象
10.((既然)这样,你怎么能知道这小屋就不是烟艇呢?
11.⑴甚隘而深 若小舟然⑵一叶之舟、万钟之禄
12.⑴作者描写自己醉乐的自由状态,其实是内心痛苦不平和怀才不遇而无奈的感叹。 ⑵浪迹江湖的意念使作者的心胸变得浩大空阔,足以容纳云霞日月的伟丽胜景,能够包揽雷霆风雨的奇异变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之悲。
【吉林省长春市】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人名)。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⑵前人之述备矣( )
⑶薄暮冥冥 ( ) ⑷至若春和景明( )
11.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抄录下来。
12.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13.《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9.宋或北宋 范仲淹
10.⑴特指官吏降职,外调⑵完全⑶迫近⑷日光
1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2.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对比。或突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