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北之塞(苦于)

B. 达于汉阴(北岸)

C.曾不能毁山之(草木)

D.一反焉(才)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面对文本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迟拓移山的艰难。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B.第二段写愚公主张移山,家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C.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作者用智叟的冷静,来反衬愚公的冲动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诗词默写。

(1)思悠悠,恨悠悠,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 ,夜吟应觉月光寒。

(4)《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喻 ,含 之意。

1、B

2、D 

3C

4(略)

5、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幼时记趣

沈复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 )

②私作群鹤舞于空中( )

③鹤云端( )

数十(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昂首观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驱之别院D.、观之正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5.学习本文后,你认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jiāng通“僵”僵硬; nǐ比;lì高亢的鸣叫;biān用鞭子打 

2、B

3、①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的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4、庞然大物   明察秋毫

5、略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淫慢则不能 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怎样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1. 励:振奋    险:轻薄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1)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濯清涟而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 (2)濯清涟而不(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1)沾染(污秽)  (2)美丽而不端庄  (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  (4)认为

2(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3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略无处( ) (2)沿溯阻绝( )

(3)飞其间( ) (4)引凄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按要求理解默写相应的句子。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4)将课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4.课文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1、⑴同“缺”空缺(2)顺流而下 (3)冲荡 (4)连续不断

2、(1)白色的浪花,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风物的影子。(2)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3、(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2、解释加点的词。

八尺屏障(    ) ②众妙备(    )

宾客大宴(    ) ④众宾坐( )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5、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1《虞出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2.(1)设置 安放  (2)全、都   (3)适逢 正赶上  (4)围绕

3(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4.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 。  “善”

5.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2处)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人恒,然后能改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征求无 ( ) (4)百姓不 ( )

3.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舜发于畎亩中 宋何罪

B.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出淤泥不染

C.必先苦心志 行拂乱所为

D.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贤材人远矣

4.翻译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文 :

5.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答:

1、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2、(1)犯过失,(2)同“弼”,辅弼,(3)停止(4)忍受,能支持

3、C  

4、(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5、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其文轩 ( ) ⑵此为何若人( )

故人 ( ) ⑷则耕者不可以不急矣( )

3.翻译句子。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4.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画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

5.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加以说明。

1.荆之地 / 方五千里   

2.⑴舍弃,丢弃  ⑵什么样的  ⑶拜访  ⑷更加   

3.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⑵你不如停止算了。   

4.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等 

5.示例:甲文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乙文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 ,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北宋哲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 ) ②世人爱牡丹( )

③陶后有闻( ) ④清涟而不妖(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

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5.文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6.文中结尾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周敦颐  

2.① 多  ② 广泛  ③ 少  ④ 洗涤

3.只能远远的观赏,而不能把它当做玩物去随意玩弄它。

4.围绕“品德高尚、 清正廉洁、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等”回答。

5.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6.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朝代)诗人 (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便还家( ) ②便扶路( )

3.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第一自然用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有何作用?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东晋(晋朝)  陶渊明   

2.①“通”邀,邀请②原来,旧

3.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等”回答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