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之( )⑵阡陌交通( )

⑶ 颖脱不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

2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的。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地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革非不坚利也( )

(2)民不以封疆之界( )

(3)足[军备( )]

(4)民之矣(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

1.

(1) (兵器)

(2) (限制)

(3) (军队)

(4) (信任)

2.(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问

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②炙:烤肉。③辍:让出。④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
1.“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句中的“一人”指 ,此人“左右相助”的原因是

2.从文中看顾荣是一个 的人。

1.受炙人,因为得到过顾荣赠予烤肉,所以知恩图报(回报顾荣)

2.善解人意或富有爱心、有仁爱之心。

《论语》十二章 (节选)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吾身( ) 博学而志( )

2. 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师矣 人谋而不忠乎

B.人不知不愠 学不思则罔

C.吾三省吾身 期

D.元方入门不茅庐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自我检查,反省;忠实,坚守。

2.B

3.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还家 要:

(2)阡陌交通 交通: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要:通“邀”邀请。交通:交错相通。

2略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成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 ,是 家。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可爱者甚 ( ) 清莲( )

亭亭净( ) 不( )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意思。

4、文中主要描绘的是莲花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菊与牡丹呢?

5、《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态度?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行 (2)元方入门不

(3)来奉迎 (4)事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3.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至少两条)

1.(1)约定  (2)回头看(3)所以(4)等到  

2.翻译(1)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2)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郊外的亭子里歇息,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

3.答案示例:①做人要讲信用②要有礼貌;③要勇于改正错误;④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⑤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⑥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⑦做人要言行一致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⑤,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⑥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①小国寡民:使国小,使民少。②使:即使。③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④重死:珍惜生命。⑤舆:车。⑥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古代原始人没有文字,采用这种办法帮助记忆、传递消息。

1、《桃花源记》作者是___________,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使民重死而不远( )

(4)虽有兵(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乙】文中的“小国寡民”有什么相似处?

1、陶渊明诗人

2、(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迁徙(4)铠甲

3.(1) 略(2)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也互相听得见,可是人民直到老死,都互相不来不往。

4.(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__社会的批判否定)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屋舍俨然( )

(2)便还家( )(3)不知有汉( )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4. 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1(1)整整齐齐的样子 (2)通“邀”,邀请 (3)乃:竟然     

2B

3 (1)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4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黄发垂 ( ) ②行数里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如外人 ( )②其丈夫担粪灌园 ( )

3.选段【甲】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1①tiáo ②fǔ

2①全②正,正在

3豁然开朗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答案: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