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便还家 (2)屋舍俨然

3.文章第一段用生动的笔墨描写桃花林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4. 作者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但在他的心中藏着一幅美妙的图景。作者以此寄托他怎样的政治理想?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书写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围绕“对当时__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民想摆脱压迫、剥削的美好愿望”回答即可。

5.围绕“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想要有所作为,要持之以恒,经得起考验和磨难,风雨过后定是一片绚丽的彩虹”回答即可。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疏食,饮( ) ( )

(2)三军可帅也( )

(3)博学而志(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选文第一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1. (1) 吃   冷水  (2)改变   (3)坚定

2.(1)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2)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3. D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爱者甚蕃 高二黍许B.晋陶渊明爱菊 故人不亲其亲

C.香远清 自以为大有所D.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是大同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借菊花从反面衬托,借牡丹从正面衬托莲花的高尚品质。

1 B

2.(1) (莲的茎)中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3. D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与于中庭( ) ⑵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⑶轼武卫营 ( ) ⑷全其城 ( )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⑵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3.【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⑴散步,漫步 ⑵只,只是 ⑶到……去 ⑷最终,终于

2.⑴(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⑵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⑶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3.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比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词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 )(2)俨然( )(3)其亲( )

(4)选贤能( ) (5)盗窃贼(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同社会的具体表现。

4.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的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1-4

(略)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月色入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亭止息 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1.(1)门  (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2.(1)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好像积着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因此 (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4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特点。(2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监生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有何陈乞?”或命皂卒脱其帽,足踏之,或捽头黥面,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

(选自《板桥全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以工代( ) (2)封积粟之家( )

(3)坐大堂( ) (4)一时豪富惮之( )

2.“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 )

A.依靠 B.懒惰 C.因此 D.幸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值岁连歉。

(2)一时豪富咸惮之。

4.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1. (1)救济(2)全(3)就(4)都

2. A

3. (1)正逢连年歉收。

(2)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鲁恭治中牟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安。”

(选自《后汉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不实( ) (2)儿言雉雏( )

(3)久留扰贤者耳( ) (4)吾将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人曰:“儿何不捕之?”

(2)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3.鲁恭任中牟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4.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

谈你的理解。

1.(1)怀疑(2)正,正在(3)只,仅仅(4)同“返”,返回

2. (1)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逮着它?”

(2)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

3.围绕“袁安听说鲁恭以德化民,对百姓不用刑罚,对此深表怀疑”回答。(或“探察鲁恭重德化,不用刑罚的情况是否属实”;或“考察鲁恭的政绩”)

5.围绕“看到当地有‘三异’(蝗不犯境、爱及鸟兽、儿童有仁心)现象;地方百姓善良、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鲁恭不用刑罚,用道德教化百姓效果明显;考察目的已达到”回答。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阅读指津】

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积累了大量的治家经验,希望子孙们世代遵守,以保长久的幸福安宁。周怡在这里所谈的是“奢”与“俭”的关系问题。古人常说“勤俭持家”,不知道衣食得之不易,很容易犯铺张浪费的毛病,所以作者要对他的子侄说明俭朴的重要。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告诫儿侄要“居安思危”,必须“未雨绸缪”,切不可到穷途末路时才知追悔。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何必好吃好着( )

(2)待无时思有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1.(1)贪图(2)不要

2.(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双清溪水

数日阴雨。苦甚。至双清庄,天稍霁

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石篑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篑起。石篑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茗数碗,即同行。

(选自袁宏道《初至天目双清庄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数日阴雨,苦( ) (2)遂不能( )

(3)石篑起( ) (4)响者溪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2)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

3.文中“石篑大笑”的“笑”非常传神,试分析石篑笑的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刻画友人石篑的情绪变化?

1. (1)很(2)睡觉(3)招呼(4)是,表判断

2. (1)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响声,整晚在枕边作响。

(2)下了这么大的雨,怎么回去呀?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

3.一是由于“风日甚美”,可以出游;二是对夜间“愁极,遂不能寐”的自嘲。

4.作者极力刻画友人的情绪变化,使文章富有情趣,并且天目山的美在友人的情绪从期盼到失望又到兴奋的变化中,已呼之欲出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