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⑴略无处( ) ⑵属凄异 ( )

⑶二人对( ) ⑷越钱塘,长江(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⑵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3.下列对【甲】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4.⑴《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⑵《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⑴通“缺”,中断  ⑵延长  ⑶饮酒  ⑷横渡

2.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⑵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3.B

4.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⑵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板桥诵书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②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③,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yí)④,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⑤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易:轻视。③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屈曲委蛇:弯曲。委蛇,同“逶迤”。 ⑤迩: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幼时无异人处( ) ⑵人易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及善诵耳。

⑵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3、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1(1)很   (2)全,都

2(1)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殊不知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

(2)他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3、陶渊明读书善于领会大义、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郑板桥读书刻苦,发愤自励,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苟同世俗,喜欢熟读背诵。

4、(1)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读书。

(2)对于精品书,要多遍地读。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rǔ)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子随之而泣

2下列加点“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世以此定华、王优劣B.、曾子妻之市

C.、借旁近与D.、不能称前时

3、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女还,顾反为汝杀彘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遂携拯如初D.、学而不思则罔

4《曾子杀猪》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2、C

3、C

4、教育儿童言行要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有言必行,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填空。

① 《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本文是他的“ ”的第四篇。

② 文章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的( )这一特点。

② 章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水尤清冽( ) (2)潭中鱼百许头( )

(3)悄怆幽( ) (4)其境过清( )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4.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 作者在游小石潭时,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1、①柳宗元 永州八记  ②清冽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冽:寒冷;许:大约、左右;邃:幽深;以:因为。

3.游览的先后顺序。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

5.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而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欲清净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1①停止(1分);②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课文选自《    》,作者     ,是   时期地理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 ②虽乘奔御风( ) ③飞漱其间(  )

3.填写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句子是:                        

② 体现三峡险的句子是:

③ 体现三峡窄的句子是:

4.课文写到三峡三个季节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

1夏

②春

③ 秋

1、水经注 郦道元 北魏 

2、①缺 ②即使 ③冲荡、冲洗。

3、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4、①山高水急 ②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阅读文言文《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游/学于太学 B.与汝南/张劭为友 C.二人/并告归乡里 D.尔何/敢信之诚也

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1)式元伯曰: (2)其日: (3)共克期日

3、翻译下列语句。

(1)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2)尔何敢信之诚也?

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1、C

2、谓:对……说;告诉 至:到;尔:你

3、(1)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2)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

4、巨卿信士,必不违约。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 文学常识:【甲】文作者是 ,【乙】文作者是

2. 解释词语:请准确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御风,不以疾也。 ①

3. 翻译句子: 试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的翻译:

4. 内容理解:再读文言,请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我的抄写:

5. 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我的理解:

1答案示例:① 郦道元    ② 李白

2答案示例:① 即使 ② 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词类活用)

3略

4答案示例:《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答案参考:《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

(链接:)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一般为: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选文一般短小精悍。

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一般为: ①文学常识(作家作品)②名句默写(名句美句关键句)③解释词语(通假多义异义活用等关键实词及重要虚词)④翻译文句(名句美句关键句)⑤内容理解(人物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分析)⑥主旨理解⑦文体发散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北魏著名的 家、 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略无阙处 略无( ) 阙( ) ⑵天蔽日。 隐( )

多趣味 良( ) ⑷属引凄异。 属引( )

沿溯阻绝 沿( ) 溯( ) ⑹或王命急 宣( )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囐多生怪柏 哀转久 B.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C.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D.巴东峡巫峡长 猿鸣声泪沾裳

4.文段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后写水,则描绘不同 的不同景象。

5.第②段划线的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用文中语句回答)

7.从全文看,第④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1.《水经注》、郦道元、地理学家、散文家

2.⑴一点没有,完全没有;断缺

⑵遮蔽  ⑶确实,实在  ⑷连续不断  ⑸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⑹宣布,传达 

3.C 

4.连绵不断、隐天蔽日 ;季节 

5.侧面描写,烘托出三峡夏季水势之大和流速之快。

6.“素湍绿谭,回清倒影。”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⑵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或月亮的。

⑴至于夏水襄陵,治溯组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⑶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第⑴段写三峡什么景色,特点如何?

答:

2、本段所写的季节是

3、第⑴段中的哪句最能体现三峡水势之险?

答:

4、“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答:

5、“清荣峻茂”分别理解为:

清: ;荣: ;峻: ;茂:

6、“良多趣味”一句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7、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

答:

8、翻译下列语句。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

1、三峡的水;急 

2、夏季 

3、“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4、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5、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6、热爱三峡景物,热爱大自然

7、以声衬静,渲染山谷的清幽,凄清

8、翻译(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