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 畜一红马 ( ) ② 遂牵而去 ( )
③ 之万怪之 ( ) ④ 驯良如故 ( )
2.选出与例句:“求之不得”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比公乘之 B. 此吾剑之所从坠
C.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至之市
3.翻译
①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②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4.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1①养 ②离开 ③对……感到奇怪 ④原来,
2A
3①有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重点字词:之、遣、许)
②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掉了下来。(方、遂、为、易)
4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按正确的方法驱赶马。
赛跑定案
有老姥1遇劫于路,唱贼2。路人为逐禽3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4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5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⑥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 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禽:同“擒”,捉捕。 ④融:符融,晋朝人。⑤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⑥正色:神情严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俱送之 乃: ②可二人并走 走:
③盖因贼若善走 盖: ④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故:
2.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驱之别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4.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符融是个怎样的人?
1. ①于是,就 ②跑 ③原来是 ④ 所以
2. D
3.你是真正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
4.聪慧或洞察力强或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相委而去( )
2.将下边这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3.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答:
4.你还能说出形容飞雪的比喻吗?(至少一句)
答:
14. 【小题1】 ①聚会
②离开
【小题2】
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门。
【小题3】
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
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
【小题4】
例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陈太丘与/友期行
B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 (2)欣然规往(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1.(1)沿着 ;( 2)计划 。
2. D
3.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
4.翻译:(1)老人和小孩都高兴自得的样子。
(2)(他们)问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6.C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⑴略无阙处( ) ⑵属引凄异 ( )
⑶二人对酌( ) ⑷越钱塘,绝长江(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⑵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3.下列对【甲】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4.⑴《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⑵《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⑴通“缺”,中断 ⑵延长 ⑶饮酒 ⑷横渡
2.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⑵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3.B
4.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⑵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阅读【甲】【乙】两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答:
3.【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
1.(1)(出名、著名 ) (2)(使身体劳累)
(3)(经营、谋求 ) (4)(更)
2.(1)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晓雾将歇 ( )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3) 怀民亦未寝 ( )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 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_ ”。(4分)
(2)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直接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 ”的语句中。
4. 作者为什么最后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
1 (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庭子下面的月色如一潭清水,明亮清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 (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因为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只有清闲的人才能够有心欣赏,共抒情怀。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却旷达悠闲的心境。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加点的字词。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
(2)虽乘奔御风。 奔: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曦:
(4)每至晴初霜旦。 霜旦:
2. 翻译下列句子。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 用原文内容填空。
(1)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
(2)高猿长啸的声音特点是: _______
4.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5. 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
1.(1)至于:到了。(2)奔:飞奔的马。(3)曦:阳光,这里指太阳。(4)霜旦:下霜的早晨。
2.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B (2分)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
(3)经宿方至 (4)人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3.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
5.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
性格等方面考虑)
1(1)门(2)想(3)刚(4)原因
2略。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4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甲)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乙)段描写的粗略些。
5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