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桑竹之属(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 处处志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3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终的概括
发现桃花林----( )----访问桃花林----( )----( )
12略
3桃源人多世事变迁、人间沧桑而慨叹,对外面老百姓的生活苦难深深的同情叹惋,反衬桃源人厌恶战争、追求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幸福自由和平的生活。
4进入桃花林 离开桃花林 复寻桃花林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不逾矩( )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选文中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4、如果从选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2、(1)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2)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让我明白了:为别人办事需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做到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 可爱者甚蕃(多)
C. 陶后鲜有闻(少) D. 宜乎众矣(适宜)
2、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统领全文的中心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__
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 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 “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 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凝练,骈散相间。
1、D
2、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衬托莲之高沽。(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4、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5、C
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
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1、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 的老太太形象。
2、结合全文思考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1非常挑剔
2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①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②遽善游哉?以此任③物,亦必悖④矣!
注释:①引:本意为拉开弓,拉。②岂:难道,怎么。③任:处理。④悖(bèi):糊涂,昏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及反,市罢( )
③岂遽善游 ( ) ④方引婴儿(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反归取之”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欲投之江B.置之其坐C.试之以足D.至之市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任选一句)
(1) 宁信度,无自信也。
(2)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4、你认为“引婴投江”之人与“郑人买履”中的“郑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还有哪些成语同样批评这样的思维方式?请写出一个
1 (1)量长短(2)同“返”,返回(3)立即(4)正
2D
3(1)(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别人问她(他)这样做的原因,她(他)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擅长)游泳。”
4死守教条,不顾实际,不知变通。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墨守陈规等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 畜一红马 ( ) ② 遂牵而去 ( )
③ 之万怪之 ( ) ④ 驯良如故 ( )
2.选出与例句:“求之不得”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比公乘之 B. 此吾剑之所从坠
C.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至之市
3.翻译
①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②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4.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1①养 ②离开 ③对……感到奇怪 ④原来,
2A
3①有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重点字词:之、遣、许)
②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掉了下来。(方、遂、为、易)
4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按正确的方法驱赶马。
赛跑定案
有老姥1遇劫于路,唱贼2。路人为逐禽3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4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5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⑥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 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禽:同“擒”,捉捕。 ④融:符融,晋朝人。⑤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⑥正色:神情严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俱送之 乃: ②可二人并走 走:
③盖因贼若善走 盖: ④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故:
2.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驱之别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4.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符融是个怎样的人?
1. ①于是,就 ②跑 ③原来是 ④ 所以
2. D
3.你是真正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
4.聪慧或洞察力强或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相委而去( )
2.将下边这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3.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答:
4.你还能说出形容飞雪的比喻吗?(至少一句)
答:
14. 【小题1】 ①聚会
②离开
【小题2】
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门。
【小题3】
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
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
【小题4】
例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陈太丘与/友期行
B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 (2)欣然规往(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1.(1)沿着 ;( 2)计划 。
2. D
3.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
4.翻译:(1)老人和小孩都高兴自得的样子。
(2)(他们)问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6.C